“他是妙手仁心的好‘门巴’(医生)。”“整个洛尼乡,乃至周围乡镇没有人不知道他。”“他是我们的亲人。”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洛尼乡群众一说起杨耀文便滔滔不绝。
今年46岁的杨耀文,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人,学过3年中西医,毕业后在老家开了一家诊所,因为叔叔在拉萨工作,偶尔会去拉萨。
2002年的一天,在拉萨的杨耀文骑着自行车出门,不料被对面骑行的自行车“新手”撞倒,“新手”格桑拥青见状连忙用藏语道歉,经过一通比划后两人互留了地址。之后,两个语言不通的人走到了一起。
2006年,杨耀文和妻子格桑拥青回到了妻子的老家——昌都市芒康县洛尼乡,会医术的杨耀文在洛尼乡卫生院当起了医生。由于洛尼乡路不好走,群众来看一次病很不容易,杨耀文便主动申请调到了更低一级的洛尼村卫生所。
“卫生所旁边有个教学点,当老百姓来看病的时候,我就会请教学点的老师帮忙翻译。后来,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最基本的是能与病患交流,所以向妻子和同事请教学习,半年后我终于学会了说藏语。”杨耀文说。
在洛尼乡,如果找杨耀文是找不到的,但是如果说要找“门巴”扎西,那么很快就能找到他。因为,“扎西”是村民给杨耀文起的藏族名字,意为吉祥,杨耀文很喜欢这个名字。
由于洛尼乡条件有限,很多时候病人无法承受舟车劳顿找杨耀文看病,这时,杨耀文总是会搬上医疗箱前往病人家中。出诊最多的时候一天外出五次,有时候一个月25天都在出诊。
“为了看病,他有时都顾不上吃饭,有时出诊受了伤,为了不让我担心硬撑着,想到这些我就很难过,但他的工作是高尚的,就算担心我也没有任何怨言。”说话间,格桑拥青已泪流满面。
从起初完全听不懂藏语,到与当地村民交流自如,再到爱吃糌粑、喝酥油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杨耀文逐渐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洛尼人。在洛尼乡的数十年,杨耀文有很多次机会离开那里,到县里低海拔的医院或者内地的诊所就职,但都被他回绝了,杨耀文舍不得离开洛尼乡淳朴善良的村民。
杨耀文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村民早已把他当成一家人。在菌菇采摘时节,村民会顺手给杨耀文带一份;杨耀文的摩托车坏在路上,村民二话不说就把车修好了;新药送到乡卫生院,村民会主动过来帮杨耀文把药分类整理好……
在行医的这些年,杨耀文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最美乡村医生”“先进双联户”“先进个人”等奖项。
“我从不后悔来到洛尼乡,我要一直扎根在这里,救治更多的病人。”杨耀文坚定地说。
夜色正浓,洛尼乡卫生院的大门敞开着,“门巴”扎西在卧室给充好电的手机检查信号,调高音量,放在床头,确保能及时接到紧急救助电话后,才安心入睡。
(作者:桑邓旺姆,原标题:杨耀文,乡亲们叫他“门巴”扎西:“我要扎根这里,医治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