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村支书的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0-09-15 15:41:27丨来源:西藏日报丨作者:王开波 廖嘉兴 狄碎虎丨责任编辑:赵明霞

平整土地,发展林果,引水入村,整修道路,组织农牧民施工队……这一干,就是12年。

沿318国道巴塘段穿过金沙江大桥就进入了西藏地界,竹巴龙村就在桥边,是名副其实的“进藏第一村”。

洛松次仁的小院在金沙江畔,江对面就是四川。记者进来时,他正和老伴侍弄院里的果树。院子很宽敞,苹果树、石榴树挂满了果实,刚采摘的花椒躺在簸箕里晒太阳。

带我们来的人叫土邓,是西藏芒康县竹巴龙乡竹巴龙村党支部书记,而洛松次仁是竹巴龙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坐在飘着果香、花香的小院里,两任村支书打开了话匣。

77岁的洛松次仁老人对旧西藏有着深刻的记忆。那时候村里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六七岁了还光着屁股跑,天冷了就直接披一件羊皮袄御寒。有土地的要把一半以上的收成交给农奴主,没有土地的只能挨饿受冻。“能吃饱穿暖,就是那时最大的心愿。”洛松次仁说。

时间来到2002年,59岁的洛松次仁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年三季起风沙、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年近花甲的洛松次仁扛起制约竹巴龙发展的“四座大山”,决心带领村民混出个样子。平整土地,发展林果,引水入村,整修道路,组织农牧民施工队……这一干,就是12年。

“虽然大家已经能够吃饱穿暖,但距离小康生活还有很大差距。我年纪大了,又没什么文化,很遗憾没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盘点自己12年的支书生涯,洛松次仁老人多少有些遗憾。

2014年,43岁的土邓当选竹巴龙村党支部书记,从洛松次仁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土邓接任时,竹巴龙村人均纯收入虽然已达到6764元,但贫困发生率却依然维持在41.17%的高位。劳动力多的家庭已经走上致富路,劳动力少的家庭仍然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竹巴龙村的致富路,进入了瓶颈区。

“转变转念,拓宽富路,发展集体经济。”面对瓶颈,面对50多户贫困群众,土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埋头苦干,开始破局。

也就在那一年,竹巴龙悄然发生着变化:扎西带领农牧民施工队接下了第一个项目,次旺杰美在芒康县城开起了修理厂,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到昌都、拉萨打工,村民开始拿着自家的水果到江对岸兜售……不屈于命运,不甘于贫困,每一个竹巴龙人都在拼搏。

“我们村的人干活都是一把好手,附近工地都抢着用。”土邓骄傲地告诉记者。吃苦耐劳的竹巴龙人不等不靠,找思路、搞培训、兴产业,依托国家的好政策,跑出了全面小康的“加速度”。

2014年起,竹巴龙村抓住318国道改扩建、苏洼龙水电站建设的机遇,鼓励村民贷款购买运输车辆、装载机和挖掘机,依托重点工程建设增收致富;

组织村民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培训,练就一技之长。目前,村里有近40人在拉萨、昌都打工,且从事的多是厨师、驾驶员等技术工种;

2019年3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竹巴龙村砂石场正式投产,104户村民每户投入一万元入股,当年就实现产值384万元,纯利润近200万元;

……

2019年,竹巴龙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0元,并顺利通过了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当梦想照进现实,无论是两任村支书洛松次仁、土邓,还是112户968名竹巴龙村村民,都发自心底地觉得普通群众就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竹巴龙村居住特别分散,但无论多偏远,房顶都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竹巴龙人的房子越装越好,但无论装修有多好,擦得最亮的永远是领袖像。生态岗位补贴、医疗报销政策、危房改造补贴、教育“三包”政策……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竹巴龙人更能切身感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优惠,也更加懂得感念党恩。

从洛松次仁家里出来,土邓带我们去看正在建设中的游客接待中心。他有些腼腆地说,能不能帮忙多宣传一下竹巴龙村,让“进藏第一村”竹巴龙能留住更多的游客,让地缘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竹巴龙人的梦想还在继续……

(作者:王开波 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