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追梦人

发布时间:2020-05-13 10:37:48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王铁军 黄威娜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木兰围场龙头山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技师袁德水。

40多年来,他不甘寂寞坚守深山,一心一意从事林业育种工作,经他培育出的种子被应用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建设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及国家储备林建设区等国家重大林业工程项目,创造了一道道绿色奇迹。他用44年的最美青春,谱写了一首动听的最美务林人之歌。

他就是曾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被木兰围场誉为“青山追梦人”的河北省木兰围场管理局龙头山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技师袁德水。

今年3月,袁德水在树上采集落叶松接穗(摄影:黄威娜)

同去的临时工就他一人坚守下来

1977年1月初,袁德水刚到种苗场上班时,还是一名临时技术员,被安排到围场北部海拔1200-1500米深山区的龙头山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工作。

正处于建设初期的基地,住宿条件恶劣,繁育选育设施简单,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加之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在有人打退堂鼓想调走的时候,袁德水却是一边参与基地建设,一边提高育种技术。

袁德水回忆说,“当时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加菜汤,喝的是溜锅水,住的是土坯房,点的是煤油灯,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冬里干活,取暖设备也只有一个简单的泥火盆,生产设备更是极其简单,交通基本靠步行和后期的自行车。”

和他同期来基地的几十名临时工,都因条件艰苦而撤离或改行,最后只有他一人坚守下来。

44年加班时间超过1万天

业精于勤初始成。为了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和早日培育出优良品种,他把深山当作家、把岗台设山间,开始辛勤耕耘。

他一边积极克服生活中各种不适,一边忘我地加班加点工作,并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在摸索中积累经验,经过近两年不懈努力,很快掌握了基本林木育种的专业知识技能,并有了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成为场里第一批公认的落叶松良种选育行家里手。

1979年12月,在完成复查优树遗传性状是否稳定任务时,他冒着刺骨的寒风,深入零下32摄氏度的山中调查。白天手握卡尺肩扛标杆,裸手记录数据,晚上在无任何保暖设施的简陋帐篷里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撰写方案,不知不觉中竟将右手食指冻伤,造成指甲全部脱落,至今仍有伤痕活动不便。

据不完全统计,40余年的时间里,经他记录的基础调查数据、文字档案、配置图等档案材料达316卷计14200页420余万字,而且这些宝贵资料多是夜间整理的。如果按工作日每天上班8小时计算,他40多年仅夜间加班的时间就超过1万天。

曾被四岁儿子当成陌生人

袁德水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全部心思放在林木选种育种上,一工作起来就顾不上家,他的爱人也理解、支持他。

孩子小的时候,他的妻子经常把家和孩子交给亲属照看,陪他到黑龙江、辽宁等地采集花粉、调运接穗,无怨无悔。由于很少回家,四岁的儿子曾把他当成陌生人,哭着闹着不让他进家门半步,这让他自责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带着铺盖扎进山里。

1994年春天,爱人随他去黑龙江伊春平原林场,为了保持恒温,他们将采集来的接穗装入两个大塑料袋并装满大量雪块,而后夫妻俩带着这两个加起来有100公斤重的大袋子倒火车、乘汽车、坐三轮车,辗转2000多公里,顺利完成接穗任务。爱人回到家休息了六七天腰才能直起来,其间,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为采集良种一天往返60公里

袁德水经常说,干事业就要敢于牺牲奉献、敢于进取担当,有条件好好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好好干。44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83年初,被场里任命为正式技术员的他,被安排去山西恒山搜集落叶松优良种质资源并采集优树种条。当时,从山西省浑源县城到恒山还不通汽车,山上又无地可住,他愣是肩扛背驮将50多公斤的种条一天之内徒步往返60公里顺利运回基地,脚上和肩上磨出了水泡和血泡。凭着这股拼劲,他多次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古等地以及省内落叶松主要分布地筛选种苗,选育和引进了13个地方的6种落叶松无性系428个,并在河北、山西、内蒙古部分市县建立多点试验林,将技术和绿色无私传递给周边山区。

创造20多项良种繁育成果

基地自1976年成立至今,场领导和工友换了一批又一批,而袁德水却扎进山里,潜心研究,创造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奇迹,成了河北乃至全国林业种子界的名人。

为了培育出一株好苗和一粒良种,他经常钻进大山深处的松树林子搞调研、做实验、搞对比、选优种,解决了好多林业界难题,20多项良种繁育科研成果见证了他44年的刻苦钻研过程。

经他改进的杂交育种授粉器,将授粉时间节省40%-60%以上,安全系数提高到98%以上。他发明的实用新型针叶树种子筛选机械和云杉种子筛选机械,将种子筛选效率提高到3倍以上、种壳保护率100%,以上两项发明均获得国家专利。

球果花蝇一直是落叶松病虫除治难题,在经过100多次防治创新试验后,袁德水成功研究出给树“输液”的治疗方式,经多地块、多树种对比,效果很好,在林区迅速得到推广应用,一举解决了承德地区10万亩近400多万株落叶松病虫防治难题。

为国家提供落叶松良种4万公斤

袁德水说:“林木育种工作虽然枯燥,但我觉得鲜活无比,我也不后悔,我要多育良种多出好苗,为改善坝上地区生态环境和贫困山区的绿色发展尽微薄之力”。

如今的龙头山种苗场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在以他为代表的两代务林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5年的全面建设,已经成为河北唯一的落叶松良种重点繁育场所,其建设速度与标准得到国内外林业权威专家的首肯。

目前,基地已由当初的30多亩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6782.15亩的包含母树林、种子园、育种园、种质资源收集库等在内的多功能区。为此,他获得国家奖励7次、省级奖励10次,经他繁育出的林木良种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21项。

另有资料显示,基地成立至今,共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建设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及国家储备林建设区提供落叶松良种近4万公斤,其中遗传增益为11%的母树林种子2.6万多公斤,遗传增益为23%以上的种子园种子1.3万多公斤,并将最好的良种销往山西、陕西、内蒙古、北京及冀北坝上地区。根据数据概算,这些良种可造林8万公顷。权威专家测算,以增益计,遗传增益平均每年15%,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超过15亿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他的同事冯铁成说:“袁德水守山护绿,不为名不图利,一心一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大家都很尊重他。他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塞罕坝精神最忠实的践行者。”

如今,将满60岁的他,依然战斗在林业第一线,他的座右铭是:我的梦在良种、梦在使命、梦在绿色。只要身体允许,就要为绿色事业继续努力,甚至奉献我的一生。

      (作者:王铁军 黄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