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木格: 传承创新察哈尔民族服饰

发布时间:2020-01-25 09:00:00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郭海鹏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服饰永远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和文化符号。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服饰永远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和文化符号。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正蓝旗是目前穿戴使用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最普遍、保持原始缝纫技巧最完整、研究开发和传承发展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文化最前沿的地区,察哈尔蒙古族部落的民族服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正蓝旗上都镇,有一个倾心察哈尔民族服饰传承创新的人,她就是正蓝旗目前唯一的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木格。其木格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当地著名裁剪制作察哈尔民族服饰的能手。其木格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裁剪缝制察哈尔服装,初中毕业后被旗民族服装厂招录,成为一名优秀员工并当选为车间主任。1996年企业关停下岗后,她不等不靠,凭借自己一双勤奋和灵巧的双手,在上都镇办起了蒙元吉颂民族服饰服装店。

其木格说,过去察哈尔人冬季穿绵羊皮开衩大袍子,用颜色重的布帛镶边儿,钉制布结扣或铜扣。察哈尔人把吊皮里子的长袍叫做“珠布查德勒”,吊羔皮缎袍为“森森德勒”。开衩处露出白色羔皮,衩根部缝制一种叫做“吉萨”镶有“亲达穆尼”(如意)盘纹的图案。察哈尔长袍的马蹄袖讲究用袍子颜色相同的面料制作,穿没有马蹄袖长袍的人,在寒冷季节戴约一尺长的护手筒套,蒙古语叫做“独格台”。

察哈尔男性多数情况下穿紫、红、黄,青色长袍。妇女穿粉、绿、青色外衣。男女都系与衣服颜色对比强烈的腰带。夏季穿白色长衬衫,骑马时戴款式威武的斗篷。冬季戴毡制斗篷——“诺市尔格”。小孩儿穿鸡心领后开口的袍子,缝制系带儿,称其为“巴仁提格”。也为身体虚弱或宠爱的孩子穿左开衽袍子,相信这样能够保佑小孩。察哈尔妇女在衣服外面穿后开衩的对襟式奥吉、坎肩和“奥吉玛格”(比奥吉短、下摆大)。前襟腰节以上部分缝制对称的“宝格楚”(兜盖装饰),肘关节处缝以环形装饰花纹,叫做“套海布其”(肘套)。未婚女子不穿上述衣着。察哈尔男女都戴帽子或系头巾。冬季带耳套和围巾,这一点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北部察哈尔人都穿靴子,南部半农半牧区的妇女近代以后穿“分鼻子鞋”。察哈尔男人的配饰同别的地方区别不大,只有腿带、扇子、金属牙签儿等较为特殊。腿带类似于现在的裤带,在马背上把长袍的下摆系在大腿上,起到防风保暖作用。

其木格认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但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并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传承创新。现在,具有蒙古族服饰风格的时装热正在兴起,一些国际的设计师也在采用蒙古族的元素,比如香奈儿、古奇的设计中都有蒙古族元素,不仅成为世界时尚舞台上的一道民族风情,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一大人文景观。

其木格设计加工的察哈尔民族服饰,不仅很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需求,而且以颜色的搭配、面辅料的选择和做工精致著称,在“鑫泰杯”蒙古族服饰设计、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等大赛中多次获奖,成为锡林郭勒全盟草原十佳创业姐妹和全旗“三八”红旗手,并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正蓝旗政协委员。

为了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更好地推进非遗文化扶贫,使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赚钱理家两不误,去年年底其木格在旗扶贫办的支持下免费举办了“正蓝旗建档立卡贫困户民族服饰技能培训班”,66名农牧民参加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学员60岁、最小的20岁,均取得了相关机构颁发的结业证书,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认可,社会效益明显。

 (作者:郭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