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旗防沙治沙探索与实践:为了草原多绿色

发布时间:2019-09-11 11:43:36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杨凝 爱丽思 李艺新 苏德 苏德毕力格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有一片“沙地”,夏季碧绿如茵,到了秋季,却染上一片醉人的“中国红”。它位于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西南15公里处,成就这片美丽的一团团、一株株蔓延开来的碱蓬,也如同这里的人一样对治沙有着顽强奋斗、生生不息的执着……

有一片“沙地”,夏季碧绿如茵,到了秋季,却染上一片醉人的“中国红”。它位于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西南15公里处,成就这片美丽的一团团、一株株蔓延开来的碱蓬,也如同这里的人一样对治沙有着顽强奋斗、生生不息的执着……

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这片“沙地”是苇草茂盛、数万只候鸟繁衍生息的查干淖尔湖的大湖。“查干淖尔湖由一大一小两湖组成,两湖之间由自然形成的粘土坝基分割,小湖是淡水湖,而大湖为咸水湖,由于气候原因,大湖面积逐年缩减最终干涸,湖盆便留下了一层厚厚的盐碱壳。”居住在查干淖尔湖东面的牧民胡玉龙告诉记者,在大风的裹挟下,这些湖盆表面的盐碱尘如“漫天白沙”飘落到周边的草场,把草场破坏成荒芜的沙地,并且对当地牧民的皮肤、呼吸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8年5月,胡玉龙与周边十几户牧民开始在干涸的湖盆上大面积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用植被压住盐碱尘,改变干湖盆的土壤结构。然而,一场沙尘暴把地表土壤刮走了至少3厘米,刚刚种植的碱蓬也几近被席卷而空。“后来,我们就采用深沟播种方式种植碱蓬,避开风沙和霜冻的危害,防止春季大风刮走种子。目前,碱蓬已经覆盖了干涸湖盆三分之二的面积,每年10月份左右,碱蓬呈赤红色,于是便有了那片肆意狂野的红色‘海洋’。”说到这里,胡玉龙脸上仿佛露出了胜利的微笑,现在,大批鸟儿逐渐回归,查干淖尔湖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离开查干淖尔湖,我们随阿巴嘎旗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站工作人员来到了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查干淖尔镇乌兰图雅嘎查,这里有一片长势旺盛的梭梭树基地。梭梭树是一种具有抗寒、抗旱、抗热、耐盐碱特性的防风固沙树种,一株梭梭树可以固沙几十立方米甚至上百立方米,因此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

“快看!多漂亮!这里还是沙窝子的时候,鸟儿都很少来的。”阿巴嘎旗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工作站站长郑图娅看着远处成群的鸟儿高兴地说:“2012年,我们引进梭梭树苗在乌兰图雅嘎查开始试种,结果长得特别好,现在梭梭树基地已经有14000亩。这一切离不开周边牧民的悉心呵护,他们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并且自发地来浇树,由于路途颠簸,有时候水在半路洒了,就返回去拉上水再来,他们知道保护生态有多么重要,他们对这片‘绿土地’爱得深沉。”

从探索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沙到统一规划,阿巴嘎旗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主,积极采取封、飞、造、围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经过历年的连续治理,沙源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草原植被逐步恢复,治沙总面积达到了209.97万亩,其中,飞播造林80.5万亩,封山育林94.06万亩,人工造林33.31万亩,工程固沙2.1万亩。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显著提高,大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当中。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阿巴嘎旗上下走得从容而坚定。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杨凝 爱丽思 李艺新 苏德 苏德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