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产业:阿巴嘎旗最鲜亮的名片

发布时间:2018-08-21 11:08:37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于立平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草原上很多有灵性的动物,在蒙古族人眼里都是长生天所赐,黑马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黑马都被阿巴嘎部落的人们认为是“天马下凡”。

草原上很多有灵性的动物,在蒙古族人眼里都是长生天所赐,黑马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黑马都被阿巴嘎部落的人们认为是“天马下凡”。

阿巴嘎黑马(蒙古语称“哈日阿都”)是与内蒙古铁蹄马、鄂尔多斯乌审马、乌珠穆沁白马齐名的内蒙古四大名马之一。早在2009年10月,这一品种就被确认为中国优良畜禽遗传资源。

呼伦青格力的母亲乌兰是远近闻名的“策格”酿制能手。    

阿巴嘎黑马原名“僧僧黑马”,是因为它主要分布在青格勒宝拉格一处叫“僧僧宝拉格泉”的地方而得名。“僧僧宝拉格”在蒙古语中是“喷涌的泉水”的意思。在这里,有一处自然形成的马蹄印岩石,当地牧民称之为成吉思汗马蹄石,是阿巴嘎旗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传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率兵征战此地,非常欣赏此处美景,下令就地安营,祭拜了此处的一座敖包,畅饮了僧僧宝拉格泉水,休兵息马,于是便留下了这个马蹄印迹。

阿巴嘎黑马的遗传资源具有悠久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前。它的中心产区从金代末期到元代,为成吉思汗同父异母胞弟别力古台辖域,是蒙古民族世居之地。据《元史》记载:公元1189年,别力古台随太祖“平诸部落,掌从马”,于是,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阿巴嘎旗境内发现的二百三十余幅岩画当中,与马有关的岩画就有六十多幅,这是历史上记载的马文化最可靠的依据。

呼伦青格力养殖的黑马。    

长期以来,阿巴嘎黑马在这里繁衍生息,它经历了严寒、酷热、干旱、暴风雪及许多次百年不遇的“白灾”、“黑灾”的考验,高度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草原上的一代又一代牧民在选择种马的漫长过程中,将这种毛色乌黑发亮、体躯发育良好,奔跑速度快的马匹留作种马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阿巴嘎黑马。

近代,在阿巴嘎旗马文化历史上必须提到的一件事情是,1958年阿巴嘎旗原宝格都乌拉苏木赛汉图门嘎查组建的草原民兵劲旅黑马连,是阿巴嘎旗当代史上关于军事和马的故事中一记重要的符号。因当时绝大多数民兵乘骑阿巴嘎优良品种“僧僧黑马”而命名为“黑马连”。不久,全旗各苏木均参照宝格都乌拉苏木的做法组建民兵组织,就将全旗的民兵连统称为“黑马连”。

数十年间,黑马连坚持“以劳养武、亦兵亦民”的宗旨,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国民兵组织的先进典型,它的出现在阿巴嘎马文化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在辽阔的草原上,黑马连依然续写着属于它的新传奇。每当各种大型草原盛会的开幕式和表演场上,黑马连都是最亮眼的那个明星,这支队伍已经成为阿巴嘎草原的骄傲和品牌!

幕式上的黑马方队。

马奶经发酵成为酸马奶,蒙古语叫作“策格”或“艾日格”,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对人体健康有非常好的功效,酸马奶也就成了草原上一种独特的大众饮料。

阿巴嘎部落的牧民很早就有拴马、挤马奶、酿“策格”的习俗,从伏天到仲秋这一段时间,是牧人们“饮马奶酒的欢乐季节”。元代回族诗人乃贤《塞上曲》诗云:“马乳新桶玉满瓶,沙羊黄鼠割来腥。踏歌尽醉营盘晚,鞭鼓声中按海青。”这很形象地描绘了马奶欢宴季节家家尽醉扶归、户户起舞欢歌的丰收场面。

“哈日阿都”是蒙古语“黑马”的意思,每年夏季七月,阿巴嘎旗要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哈日阿都”文化节。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庆上,除了精彩的蒙古“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这些项目,还有一出压轴好戏——“黑骏马选美”。当骑手拍马而来,那勃发的马背英姿就是全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近年来,阿巴嘎旗先后获得 “中国黑马文化之乡”“内蒙古自治区哈日阿都(黑马)文化之乡”“内蒙古自治区策格(马奶)文化之乡”称号,并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别力古台部落文化传承基地”,别力古台部落文化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已成为阿巴嘎旗民间文化的特色品牌。

黑马连列队。(摄影:仁钦 )    

“哈日阿都”文化节不但传承挖掘着“阿巴嘎黑马”文化的厚重历史,同时也打造着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阿巴嘎黑马”文化品牌,推动着全旗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牧民增收致富。目前阿巴嘎旗已经有马奶集中生产点90处,每年挤奶骒马数量近950余匹,养马户每年的马奶销售情况一直很好,有些牧民家甚至足不出户就会有人上门来买,价格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元钱一斤涨到了十几元一斤。全旗每年可销售马奶产量300吨,实现牧民增收480余万元。

此外,一些嘎查的牧民通过挤马奶、套马、打马鬃、打马印等等系列马文化活动,再到举办小型那达慕、马队迎宾、篝火晚会、潮尔道演唱服务等活动,为各地游客摄影爱好者提供有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旅游项目。

草原上的牧民们不但养马,而且爱马,这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他们与马每天相处在一起,享受着草原上的美好时光。草原人与马是永远分不开的,这从草原上分布着的一组组阿巴嘎岩画遗址中就可以看出来,阿巴嘎岩画年代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中晚期,时间跨度约8000年左右。而这些岩画最具代表性,涵盖的内容也最多,包括太阳星宿、神灵人像、舞蹈祭祀、动物畜群、狩猎放牧、生殖繁育、圆环符号等等诸多题材。从这些历史遗迹中可以联想到,聪明的古代狩猎先民以及后来的游牧牧人是如何将马群驱赶到围猎场,然后再一点点将它驯化,收为己用的。这充分表明阿巴嘎草原在整个内蒙古地区厚重的蒙古马文化积淀,以及这一发展成为游牧部落的牧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马结下的深深的情感和爱恋。

时令已近九月的草原,秋草微微泛黄,如一幅苍凉古画,黑马的传奇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马是蒙古族的象征,也是蒙古人的骄傲。奔驰在草原上的黑马在嘶鸣,黑马是阿巴嘎草原上跳跃的音符,它们谱写着草原上最动人的华美乐章,黑马与阿巴嘎人已经缘定终生,每当牧人跃马扬鞭、奔腾驰骋的时候,仿佛山川在流动,大地在旋转,让人精神抖擞,豪情四射,一往无前。黑珍珠般的蒙古马与这片碧绿草原的传奇故事还会续写下去,那一首首关于黑马的歌谣也一定会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