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汗廷音乐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发布时间:2018-08-14 10:33:16丨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丨作者: 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蒙古汗廷音乐俗称“汗帐音乐”,蒙语称“汗·斡耳朵奈”胡葛吉麽,是在蒙古汗帐或宫殿中表演的专为可汗、尊臣等敬献的音乐。

蒙古汗廷音乐俗称“汗帐音乐”,蒙语称“汗·斡耳朵奈”胡葛吉麽,是在蒙古汗帐或宫殿中表演的专为可汗、尊臣等敬献的音乐。蒙古汗廷音乐盛行于蒙元时期,由乐声、乐曲和舞蹈三部分组成,共有80多个曲目,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舞蹈包括“武舞”和“文舞”,具有刚劲、强悍、威猛之势和轻柔、幽美、典雅之风。蒙古汗廷乐队始建于太祖元年,盛行于元代,是在蒙古金帐殿前表演的音乐队伍,主要在可汗继位、诸王或外国来朝、册封皇后、皇太子、众臣封尊号以及郊庙礼成、众臣朝贺、大飨(享)宗亲时演出。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原文化馆馆长宝音乌力吉与蒙古汗廷音乐的结缘带着几分传奇色彩。原来早在1984年,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的编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普查工作,当时正在文化馆图书组工作的根丕庙五世云增活佛,把自己保存的15首蒙古宫廷音乐交给了副馆长乌·宝音乌力吉。据悉,1955年,根丕庙一个叫达瓦的喇嘛,将一部蒙古古代歌曲曲本献给了五世云增活佛。这个达瓦喇嘛老家在原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达瓦的哥哥尼玛也是根丕庙的喇嘛。尼玛和达瓦的家人刚好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贵族杨森扎布的随从属民。而伪满洲国时期,杨森扎布曾经担任溥仪皇帝皇宫内府大臣。这部石印的线装毛头纸的古乐曲本原本比较完整。文革中,根丕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混乱中曲本丢失,只残留下了《吉庆篇》《吉祥师》《大合曲》和《牧马歌》等15首歌曲,歌词是蒙、汉、满3种文字,配备有工尺谱及乐器配制、演奏方法说明等。

包裹里装着的,是一本残缺不全的小册子,三十二开大小,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宝音乌力吉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小册子记载的内容与音乐有关,因为他在里面发现了自己熟悉的内容:牧马歌。

经过后来多方的请教和求证,宝音乌力吉确定,这就是失传已久的、用弓尺(che 三声)法记谱的、最后在清朝宫廷使用的蒙古汗廷乐谱。宝音乌力吉说道:“老师给我们讲蒙古史的时候讲过,清朝皇帝们很喜欢蒙古汗廷音乐,他把蒙古汗廷音乐搬到皇宫里面去了。”

如果说宝音乌力吉是发现蒙古汗廷乐谱的功臣,那么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历史音乐学家呼格吉勒图,则是让汗廷音乐复活的总设计师。1988年2月,呼格吉勒图偶然在内蒙古日报上看到了宝音乌力吉在阿鲁科尔沁旗发现蒙古汗廷音乐的消息,从那时起,呼格吉勒图有了将汗廷音乐复原并搬上舞台的想法,“从那个时候我就有这个想法,就是把汗廷音乐搬上舞台,对我们搞音乐的人来说,音乐不是看的,你看不如听。”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呼格吉勒图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完成了相关的论文。2009年7月,呼格吉勒图在阿鲁科尔沁旗召开的“查干浩特·林丹汗“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和抢救复原汗廷音乐的倡议。会上,国内外120多名专家学者确定了“蒙古汗廷音乐”是从汗国都城查干浩特流入清代宫廷的事实。论证了此曲本的最早版本为蒙古族最后一代汗王林丹汗宫廷音乐。林丹汗的首府即现在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境内的查干浩特古城遗址,如今已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研究蒙古汗廷音乐的重要基地。同时认定在阿鲁科尔沁旗根培庙保存的《蒙古汗廷音乐》文本资料就是蒙古汗廷音乐原始版本,它确立了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汗廷音乐、宗教音乐在阿旗的历史地位和核心地位,填补了蒙古族汗廷音乐在蒙古汗廷文化研究领域里的空白,也为蒙古汗廷文化开发,打造蒙古汗廷文化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在呼格吉勒图的努力下,2010年11月26日,汗廷音乐抢救复原汇报演出暨论证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初次亮相的汗廷音乐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呼格吉勒图很激动,“我在后台的时候第一个关注的就是观众的眼神,观众在看的时候确实全神贯注。”

2014年12月,《蒙古汗廷音乐》被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蒙古汗廷音乐已经在更大的舞台上续写着传奇,展示着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来源:蒙古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