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专访我国著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

发布时间:2018-08-06 09:00:00丨来源: 新华网丨作者:李德欣、田晨旭丨责任编辑:阿艺思

专访我国著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7月的内蒙古草原正值百花争艳、水草丰美的季节,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游客。在通往草原途中,你一定会听到一段耳熟能详的悠扬旋律: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

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

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我国著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接受专访。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无数外地游客奔向内蒙古大草原的情愫,更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首经典的草原歌曲是如何诞生的?日前,歌曲的曲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回忆歌曲创作初衷,并就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问:《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是由您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能否分享一下这首作品的创作经历?

答:这首作品是我在2001年创作的,我是曲作者,词作者是来自辽宁的一位蒙古族朋友,从没去过草原的他,第一次踏上锡林郭勒草原时非常感动,留着热泪写下了歌词。可以说,这首歌词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向往草原的一种情感,所以我当时谱曲的节奏比较活跃、比较欢快、比较奔放。这首作品至今可能有四五十个版本,是我的代表作之一。

问:您的处女作名叫《毕业歌》,请简要介绍一下这首作品的创作经历。

答:我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所中学。毕业时,我们班的主题班会搞了一个活动,班主任让我写首歌。这是我的第一首作品,当时确实不太会写,对我来说,压力很大,但也是动力。班主任鼓励我,高中的音乐老师也鼓励我,终于完成了处女作。当时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歌唱家或者一名声乐老师,没想到能成为作曲家。每当看到、听到演唱者演绎你的作品时候,一种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

我国著名作曲家斯琴朝克图接受专访。

问:在草原长大的成长经历,对于您的创作有何影响?

答:我生长在草原,那是山地草原,是有山有水有平地的牧区。我放过羊、骑过马,牧民生活我非常熟悉,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我的好多作品都与草原生活有关,大都是乡情、亲情和友情,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问:作为蒙古族第一位作曲专业的博士,是什么样的动力始终激励您对音乐事业的追求?

答:我于198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大二开始就为班里的同学们钢琴即兴伴奏。当时的系主任发现了我的创作天赋,鼓励我学习作曲。大三开始我改为作曲专业,1992年留校任教。

1997年,我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班。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内蒙古、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进修班的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当年,我就创作了一首作品《蓝色的蒙古高原》,先写旋律后填词,次年,德德玛老师用蒙语、汉语两种语言演唱,全国广为流传,这可以说是我的成名作。而后,我于2001年进京第二次进修,继续学习作曲技术理论。2002年,我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我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有幸成为蒙古族第一位作曲专业的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大学任教。

问:您现在既是教师,又是作曲家。特别是自2013年成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以来,您遇到了哪些挑战?

答:中央民族大学是我的第二个母校,在这里,我和各民族学生、老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一起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可以说,国家对少数民族艺术教育高度重视,也非常成功。

在高校这样一个大平台上,教学工作和作品创作需要兼顾、相互促进,你只有坚持创作大量的作品,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作曲技术理论。当然,在创作中兼顾教学,在教学中不忘创作,的确不容易。

问:作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您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何看法?

答: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些年轻学生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或民族文化一知半解,认识水平比较浅。我有时和学生们聊天时发现,他们对家乡的民族歌曲不甚了解,令人担忧。

当下,优秀的民歌、优雅的民族器乐,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传承。在教学中,我希望每一位同学一定要学会自己家乡的民歌,还有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借助先进高端的创作技术和手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让中国各民族音乐作品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