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焦点关注>

一辈子治沙的老英雄

2018-05-28 16:29:25 |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 作者:赵勇忠 马爱彬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83岁的石述柱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石爷”。石爷站在民勤治沙纪念馆自己的照片前说:“那时我年轻,还能干动”,虽然照片上的他那时已60多岁了。

83岁的石述柱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石爷”。石爷站在民勤治沙纪念馆自己的照片前说:“那时我年轻,还能干动”,虽然照片上的他那时已60多岁了。这位“全国十大防沙治沙标兵”,这些年每年都要到宋和村看看自己亲手栽种的防沙林带和压沙方格。

石述柱生活的宋和村地处民勤县西沙窝,东、西、南三面被沙漠环绕。一年四季沙尘飞扬,导致土地沙化贫瘠,群众生活困难,四处逃荒。严酷的现实,让石述柱挺身请命:要想挖断穷根,就得治住风沙。

1955年,19岁的石述柱率领一支30多人的青年治沙突击队,挺进村东头的大沙河治沙。插风墙、埋沙障、挖树坑、栽树苗。可大风一起,不是被风卷走,就是被沙埋压。石述柱和队员们顽强坚持,栽红柳,植沙棘,苦干6年,换来20亩郁郁葱葱的林地,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绿色。1963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石述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治沙的重任,继续战斗在治沙造林的阵地上。寒冬腊月,他常常在流沙最严重的杨红庄滩仔细察看风沙的流向。经过几年治沙实践,他决定:为了彻底治理风沙危害,建林场,发动全村群众,每年春秋两季,雷打不动治沙造林。从此,宋和人推着独轮车、架子车,挑担背筐,一把炒面一块馍,一天从早干到黑,家中孩子抱(放)沙窝,成为宋和村常年画面。

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石述柱带领群众在沙滩共栽植白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7500亩,压设各类沙障80多万米,固定流沙8000亩,新增耕地2400多亩,在茫茫风沙线上建起了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

石述柱在实践中总结的“黏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使固定的沙丘反过来成为保护田地的屏障”这种治沙新模式,被称之为“宋和样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德国、法国、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也前来考察,他们由衷地称赞宋和的治沙是个奇迹。

当年的石述柱,如今的“石爷”,依然牵挂着治沙事业,全县每年的义务压沙造林石述柱也是一次不落的参加。“拯救民勤生态援助行动”“石爷”积极响应,捐资1400元,购买梭梭树苗28000棵,与数千名干部群众和学生一起,将这些树苗栽植在民勤城西的勤锋滩上。

岁月不老情,一颗赤子心。石述柱,半个世纪前的那个钢筋铁骨的壮汉子,已经83岁高龄了,但他对治沙造林事业的热爱之情丝毫未减。2018年春天,石述柱老人又和宋和村的群众在杨红庄滩栽下数十亩梭梭林。在宋和治沙纪念塔前,望着村庄四周环绕的绿色林带和沙漠森林,“石爷”是那么的一往情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