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王府刺绣绣出花儿一样的生活

2018-05-21 14:03:3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 作者:相恒义 蔡冬梅 胡日查 高敏娜 | 责任编辑:苏文彦
摘要: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起源于清代,是王府世袭传承的蒙古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全旗2.1万多名农牧民从事刺绣工作,在针线交错间绣出了花样的美好生活,让王府刺绣走出内蒙古,远销异国他乡。

做工精美的工艺包、抱枕、桌旗、五彩缤纷的挂件……一件件极具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特色的手工刺绣品,前些天登上了2018深圳文博会的大雅之堂,受到广大时尚人士及各大批发商青睐,前来咨询、购买、商谈合作事宜的客商络绎不绝。

5月15日,载誉归来的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席、王府刺绣车间负责人杨福林说:“参加文博会,看到全国同行推出的刺绣产品,更进一步领悟了传统刺绣的魅力活力和借助时尚的力量推动古老手艺传承的紧迫性,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啊!”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起源于清代,是王府世袭传承的蒙古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2016年,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和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王府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全旗2.1万多名农牧民从事刺绣工作,在针线交错间绣出了花样的美好生活,让王府刺绣走出内蒙古,远销异国他乡。

传承一门技艺 带富一方群众

走进王府刺绣车间三楼,映入眼帘的不仅有一排排课桌,一把把剪刀、绣布和绣架,更有琳琅满目的王府刺绣作品挂在墙上,作品上的花鸟草虫、湖光山色绣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一针一线尽显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独特韵味。

在900多平方米的刺绣车间,我们看到来自高力板镇赛罕达坝嘎查的龙梅在飞针走线,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缓缓跃然绣布上。龙梅指着绣布喜滋滋地说:“刺绣是个特别好的活计。每天置身在绣布上的美图美景间,身心都舒展,真是一种享受啊!越绣技艺越高超,不但绣品更精美了,收入也是越来越多,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美好了!”

刺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手艺。王府刺绣扶贫计划的发起人,科右中旗人大主任白晶莹,自幼就和母亲学习刺绣,练就了娴熟的刺绣技艺。但近年来受现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几乎很少有人穿王府刺绣服饰了。有些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的妇女们,也渐渐地失去刺绣的兴趣,丢失了原有的刺绣本领。

白晶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着急的是如何在现代流行服饰的冲击下留住王府刺绣,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于是她作出了一个决定:将王府刺绣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让科右中旗涌现出更多的刺绣能手,代代相传,还要用这门传统手艺带领群众致富。

她主动扛起了义务培训乡镇妇女学习刺绣的任务。从最初利用早晚时间和双休日,走乡串镇深入嘎查村手把手教贫困户刺绣手艺,到培养刺绣老师在嘎查蹲点传授,1年多时间就完成32期300多人的培训班,培训全旗12个苏木镇的农牧民1万多人,带动了2.1万多名农牧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895名)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

以王府刺绣扶贫车间这个平台,把擅长刺绣的人们吸引进来,培养出了200多名靠传授技艺、吃手艺饭的绣工技术人才,形成了15个刺绣产业村,去年全旗刺绣销售额达450多万元,今年前5个月销售收入就已实现230万元。

随着王府刺绣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手艺得以传承和弘扬,农牧民在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文化中,也尽享着民族文化的红利。

“以前刺绣,只是自己喜欢,绣给自己用,并不对外出售。从来没有想到兴趣爱好也能致富。”正在刺绣的其木格说,从小她就受母亲影响爱好刺绣,旗里扶持发展刺绣产业后,她积极参加培训班,不仅很快成为熟练工,而且已成为兴隆屯嘎查刺绣扶贫车间负责人。

其木格告诉我们,现在嘎查里的50多名刺绣女工中,有10多名己成长为熟练工,她们一年的刺绣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去年以来全村刺绣收入就有16万元,她的刺绣收入最高,去年就挣了5万多元。预计今年全村刺绣收入可达30多万元。

经过这两三年创新发展,王府刺绣以细致的做工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逐渐被市场认可,王府刺绣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在旗委政府的扶持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小刺绣不仅带出了大产业,更成为科右中旗脱贫攻坚战场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做梦都没想到,我一个患有心脏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儿的低保户会靠刺绣就能改善生活,让生活变得不再苦闷。一年的低保收入2000元左右,现在我一个月的刺绣收入就达到了2000多元,这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兴隆屯嘎查低保户吴满喜发自肺腑地说。

“姑娘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学费加生活费一年需要3万左右。我参与刺绣以来刺绣水平提高很快,现在每个月刺绣平均收入3000左右,供孩子读研不成问题。”兴隆屯嘎查的吴凤荣说,“这两年干旱,地里没啥收入,真不敢想象,没有刺绣的话怎么供孩子读研究生?”

眼下,科右中旗有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刺绣产业,她们去年人均年刺绣收入达到了1809元。一根银针,几缕丝线,让这些“绣娘”们凭借特色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带领一个个家庭昂首阔步迈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担起助力脱贫的重担 凝聚青年放飞梦想的力量

缘何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王府刺绣能如燎原之势,在科右中旗迅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和重要的脱贫产业?科右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一语道破:“离不开一支有着‘扶贫攻坚突击队’之称的50名大学生队伍的全力帮助,他们在强力助推这个产业中,展现着当代青年的青春担当。”

记者在王府刺绣扶贫车间一楼看到,有50名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就在这里。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主要对全旗12个乡镇苏木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目前,王府刺绣车间已入驻大学生50名,25人留在基地抓培训、抓新产品研发,25人跑市场、抓订单,形成了集图案设计、产品订单、电商、网络销售、市场开发为一体的刺绣产业人才团队。”大学生创业协会主席杨褔林说,我们已拥有自主设计生产的蒙古袍、笔筒、靠垫、纸巾盒、书包等200余种产品,而且还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之中。

“在这个扶贫车间,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就业创业,还帮助乡亲们走上靠刺绣脱贫致富的路,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201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彬彬说,“我今年3月份被派往新佳木苏木组织培训农村妇女发展刺绣产业,经过两个月积极努力,刺绣从业人员从15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到年底有望发展到2000多人。”

在去年,扶贫刺绣车间25名销售员拿回了450万订单,加上在当地拿到的订单,去年的销售量突破了500万,并在区内外建立了48家实体店,力争到明年发展到100家,每家的年收入都要达到3万到5万元,争取全年实现1000万元的销售额。

“去年7月底以来主要跑销售和展销会,先后在通辽、呼和浩特、长沙、香港等地开拓市场,拿回200多万元的订单。今年,从霍林河和呼和浩特签订了可观的订单,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安排绣工绣制。”去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的安常福说,这里是他放飞营销梦想的大舞台。

“蒙湘牵手”互帮互助 传帮带“携手奔小康”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王府刺绣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虽然有很多独特的韵味,但是想走出深闺远销国内外市场,还需要融入时尚元素,满足国内外客户的审美需求。

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经中宣部挂职干部牵线搭桥,今年湖南长沙县与科右中旗开展了“携手奔小康”活动。3月16日至26日,长沙县组织12名湘绣专业技师,在全旗12个苏木乡镇举办了10期“蒙湘牵手,绣美生活”刺绣技能培训,重点教授了湘绣的基本针法、单面绣的基本绣法及设计构图方法,先后有3500多名绣工参加了培训。

“现如今,太传统的东西不好卖了。融进湘绣技艺后,我们的刺绣做工更加精细,色彩更加丰富了,绣出来的产品更加受欢迎了!”赛罕达坝嘎查的农民龙梅指着正在刺绣的产品说,这种“改良”而不“变质”的做法,保证了王府刺绣鲜活的生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王府刺绣与湘绣的深度融合,让王府刺绣“民族风味”变得更加时尚,陆续开发出了以古今名画为题材的“富贵荣华”以及山水花鸟等寓意深刻、色彩艳丽的刺绣艺术品,成为酒店、商场、宾馆、居家悬挂的装饰佳品。

“上个月,我们接到了融合湘绣技艺的绣制‘富贵荣华’大单子,对方要求3天之内交货。于是,我们老少‘绣娘’齐上阵,有纫针的、有分线的,大家轮流刺绣,连续奋战3个昼夜,及时交付了订单。虽然每个人只分得300元,但齐心协力完成一幅巨作让我们回味无穷啊!”额木庭高镇兴隆屯嘎查刺绣车间主任其木格回忆起10多人一起刺绣的盛况,露出一脸的陶醉。

临近釆访结束,望着车间满眼的刺绣产品,白晶莹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虽然我们的刺绣产品得到了客户的喜爱,但目前需要突破的是如何与科技融合,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创意开发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让王府刺绣传递出更多时尚气质,并借助‘互联网+’快车,让刺绣产业走得更远、更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