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专访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开启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2017-12-22 14:48:48 |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 作者:王金梅 | 责任编辑:王金梅
摘要:于康震说,草是地球的皮肤,中国要美,草原必须美。草原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无可替代。要遵循新思想,落实新任务,开启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愿十九大新时代春风,把草原大地吹得更绿!

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宣传报道绿色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中国网联合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推出大型报道专题“走向草原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九大报告解读系列巡访”。

就“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等话题,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接受了中国网记者专访。

于康震说,草是地球的皮肤,中国要美,草原必须美。草原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无可替代。要遵循新思想,落实新任务,开启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愿十九大新时代春风,把草原大地吹得更绿!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摄影:中国网记者 姜壹平)

“草是地球的皮肤,中国要美,草原必须美”

中国网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草”纳入统筹治理的生命共同体体系,您如何理解这对于保护建设好草原的意义?

于康震:草是地球的皮肤。中国要美,草原必须美。据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我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区、国家生态安全的薄弱区,处于我国北方沙尘的上风口、主要江河的发源地,草原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无可替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些新思想和新任务,开启了新时代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四项举措,使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网记者:党的十八大的以来,我国草原工作有哪些探索和成果?

于康震:草原是我国陆地上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草原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草原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持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草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以下四方面的努力,使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一是草原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深入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自2011年起,在13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措施,调动广大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6年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补奖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优化。截至目前,中央财政草原补奖资金投入超过1200亿元,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治理等五大工程,重点治理陡坡耕地、退化沙化草原、已垦撂荒草地和石漠化草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70多亿元,完成草原治理任务超过10亿亩。同时,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联通的草原防火应急指挥平台,极高和高草原火险区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站建设率由40%提高到70%,防火物资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推进草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遵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所有自然资源领域、实现全覆盖的要求,农业部集中各方力量,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印发了《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草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等多项改革文件,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草原资源承载力监测、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等多项改革试点,制定发布了《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纳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也是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草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三是着力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2014年10月,汪洋副总理听取农业部草原工作专题汇报,总结凝练出“草牧业”的概念,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草牧业”。围绕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农业部启动了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重点进行粮改饲、种养结合、金融服务支撑等试点示范,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草牧业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等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草牧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牧区各地按照“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依靠科技,加快出栏、保障供给”的思路,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6年,13个草原牧区省区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20.4万吨和317.26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11.2%和15.7%,为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着力推进依法治草。2012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公布施行,草原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草原法》与《刑法》的有效衔接,从根本上扭转了“破坏草原无罪”“查处量刑无据”的局面。积极推进《草原法》修订工作,加快《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进程。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修订了《草种管理办法》和《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1部法律、1部司法解释、1部行政法规、13部省级地方性法规、5部农业部规章和10余部地方政府规章组成的草原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我国草原执法监督工作也迈上新台阶,草原执法监督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立案查处各类草原违法案件7万余起,草原违法案件立案率、结案率均超过95%,共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千余起,对破坏草原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总的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国牧草种植生产稳中有升,保留种草面积超过3亿亩。2017年草原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同比增加2.5个百分点,连续7年保持在10亿吨。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实现到2020年达到56%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摄影:中国网记者 姜壹平)

“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处于不进则退爬坡过坎阶段,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网记者:您认为,当前我国草原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

于康震:总的看,虽然近年来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整体仍较脆弱,处在不进则退的爬坡过坎阶段,草原生态安全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薄弱环节。草原工作犹如逆水行舟、滚石上山,制约草原工作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巩固和完善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和效益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些地方在草原上乱开滥垦、违法违规开矿、随意挤占草原修建厂房和旅游点现象突出。2016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破坏草原面积13.74万亩。其中,非法征占用草原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大型采矿项目,征占用草原面积大,对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从牧区生产经营体系看,一些高寒易灾牧区,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怪圈仍未根本打破。产业化水平不高,草牧业龙头企业少,现有的企业和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牧民增产增收难。

另外,草原监督管理能力亟待加强。草原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较为薄弱,机构小、人员少,全国共有草原执法人员还不到1万人,人均监管近70万亩草原,与草原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难以适应当前繁重的草原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能力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草原调查统计制度,实际工作中仍沿用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全国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已不能满足开展精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落实中央部署,回应群众期盼,保护草原生态,必须重点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草原工作重点要从五方面发力,形成人草畜和谐发展新格局”

中国网记者: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草原工作重点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于康震:党的十九大作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署,草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面上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深入推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措施,实施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治理退化沙化草原,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人草畜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初秋的青海金银滩草原(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一是落实草原改革任务。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紧紧围绕“源头保护、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构建制度体系,加强资产产权、用途管制、监测评价、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关键制度研究。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组织实施《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十三五”规划》和《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确保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的目标如期完成。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是加强草原资源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新一轮草原资源清查,全面摸清草原面积、类型、质量、利用现状等。指导督促京津冀区域及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等重点地区2018年上半年完成清查,其他地区在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清查,为草原改革任务落地提供坚实基础。整合建立草原大数据中心,加强草原数据采集、资源管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

“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启动仪式现场(摄影: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三是强化草原法制建设。配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研究完善草原生态文明关键制度、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草原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解决现有草原违法案件处罚依据不充分、处罚偏轻等问题。推进《基本草原保护条例》立法步伐,依法严格划定基本草原,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组织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严格草原征占审核审批,严控草原非牧使用,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草原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曝光力度。强化草原监理体系和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装备,提升能力。

四是实施好强牧惠牧政策。加大对草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综合考量草原面积、牧草产量和牛羊肉价格等因素,稳定和完善草原补奖政策,在保护草原的同时,提高牧民政策性收入。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加大草原修复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落实补助政策。指导各地根据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合理调整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的范围和面积,确保禁牧封育成效,有序实现草原休养生息。进一步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

五是推进现代草牧业发展。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加强牧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和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繁育推广牛羊良种,强化基础母畜饲养扩繁,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培育现代草原畜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促进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利益合理分配,实现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双赢。继续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继续支持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设置草原管护公益性岗位,探索建立草原地区牧民参与矿藏开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拓宽牧民的转产就业渠道,减轻对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过度依赖。

中国网记者:对“走向草原生态文明新时代”有什么样愿景和期待?

于康震:愿十九大新时代春风,把草原大地吹得更绿!

蜿蜒俊美的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摄影:中国网草原频道特约摄影师 赵芮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