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图片>

蒙古包:草原游牧人的穹庐(高清组图)

2016-12-01 11:48:41 |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富于想象力的游牧民族把天空大胆的比作自己居所——穹庐。蒙古包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装卸方便、搬迁轻便,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成为游牧人移动的家。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富于想象力的游牧民族把天空大胆的比作自己居所——穹庐。在游牧民族无尽的迁徙中,穹庐这种特殊建筑与草原结下了难舍之缘。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便于搬迁移动的房舍,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自匈奴东胡时代已在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是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建筑。蒙古包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装卸方便、搬迁轻便,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成为游牧人移动的家。

蒙古包外观呈圆形,没有棱角,大风雪中阻力小,加之结构牢固,比土木建筑更具抗风、抗震功能。外面用羊毛毡围裹,冬暖夏凉。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和高超的技能和智慧。

传统蒙古包制作,工艺讲究,其结构由架木、苫毡、鬃绳三个部分组成。蒙古包的架木一般用榆木、松木、桦木等制作,整个架构不是用任何铁件。苫毡由顶毡、围毡、外罩、毡门头等组成。还有用以覆盖陶脑的方形盖毡,称作“乌日和”,拉开可通风采光,盖严可挡风避雨。鬃绳,是用马鬃马尾搓成的绳索,包括:扎带——又叫捆绳,把相邻的两片哈那的口绑在一起并连接哈那与门框。围绳——分内围绳和外围绳,用以围捆加固哈那。压绳——用以固定顶毡。坠绳——也叫拽带,从天窗下垂在包内的绳索,大风起时将其拉紧,以防蒙古包被风掀起。

蒙古包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哈那(墙壁)、奥尼(椽子)的长度、套脑(天窗)的形式、布日叶素(房顶和外墙覆盖材料)、门和门帘的设计以及内部装饰等方面。

随着牧民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牧民自有的蒙古包逐渐减少,作为草原文化的遗产而被保护起来。在现代社会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被游人体验、感触,成为传播草原文明的符号与载体。(文:圆明畅和摄影:孟松林 、赵芮芬、许卫国)

1  2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