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图片>

云冈昙曜五窟,从草原到城市的梦想

2016-09-09 09:51:10 | 来源:中华佛文化网 | 作者:许浩成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武周座神山南麓,云冈石窟开始以其独特的宗教地位登上了北魏石雕艺术的巅峰。

木可以焚,金可以熔,唯有灵岩永世长存。

在北魏五位皇帝观念中,用永不灭的灵岩祈福可得万世昌盛,这几位皇帝都曾先后到武周山祈祷。“太武法难”后,文成帝拓跋浚大力复兴佛教,于是,在这座神山南麓,云冈石窟开始以其独特的宗教地位登上了北魏石雕艺术的巅峰。

居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的鲜卑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也是畜牧迁徙的射猎文化心甘情愿地融入浩浩汤汤的中原文化的过程。从草原到城市,从野蛮到文明,昔日“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的平城今朝伴随着佛教造像艺术的盛兴而饮誉华夏,今朝“繁华有宫室,高墙深几许”,昙曜五窟也犹如银瓶乍破横空出世,成为传承千年的不朽之作。

云冈石窟群延绵一公里,主要洞窟有53个,大小佛龛252个,石雕总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造像有51000余尊,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前期的昙曜五窟为皇家主持开凿,极具皇家气度和政治氛围。

五窟中的五尊主佛像分别代表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象征北魏皇帝是如来佛的化身,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第20窟中的露天大佛。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中高度仅次于五窟的本尊大佛,止步仰观,只见他笑傲风月,神情恬淡,雕刻技法质朴而粗犷,在佛身四周浮雕的衬托下显得简洁有力。阳光照射下,大佛闪耀着视觉难以琢磨的神秘之美。

这个石窟原本也在洞中,因洞窟壁和顶崩塌,令藏在洞窟内的佛像完全暴露在外,只留四尊小像藏于洞中。

第19窟主像释迦结跏趺坐,面容慈祥,身披右袒袈裟。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

第18窟主像为释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设计严谨,布局完整,上端五弟子或拈花微笑,或提瓶静立,鬼斧神工,令人叹绝。

第17窟主像为未来佛弥勒菩萨,窟小像大,交脚而坐。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西壁佛像单膝半跪双手捧莲,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487年)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

第16窟仍为释迦立像,着褒衣博带式佛装,立于莲花座上。本尊衣服为对襟结构,露胸衣,胸前有佩带系结,已趋向汉化服饰。

文化的感染力需要有形的方式来展现,艺术是很好的窗口。昙曜五窟就是鲜卑族平城帝都文化最好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上层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又蕴含了鲜卑人的生命意识与世界观念。战争频繁,生命易逝,拓跋鲜卑人从贵族到百姓都诉求平安,希望摆脱死亡的恐惧。这一愿望与佛教思想发生碰撞,鲜卑人心中最缺失的生命感受便得到填补。加上上层统治阶级希望利用佛教强化自己的统治,故而佛教在北魏兴盛,成为北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昙曜五窟成为当时最为大型的礼佛建筑而加以营造。本民族文化特征与外来艺术的融合形成了昙曜五窟独有的皇家政治模式,也成为后来云冈模式的艺术表现之一。它们一并被镌刻进武周山的崖壁上,向后人诉说着这些从马背上走下来的拓跋皇帝们的光荣与梦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