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省道S201径直驱车前行,几十座蒙古包散落在广袤草原上,炊烟袅袅升起,成群的牛马羊自由驰骋,这是一个祖国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一个人口仅有15万,占地面积却为1.91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草原,鄂温克族自治旗。
敖包山下蒙古包
2005年鄂温克旗初开始扶持牧民家庭发展牧户游,2014年鄂温克旗牧户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却已经达1.8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余万元,促进新增就业岗位千余个。
致富的源泉,萌生于草原最日常不过的生产生活。鄂温克旗旅游局局长赵艳文说到,鄂温克旗牧户游产业起步虽晚,发展却稳,再加之得天独厚的北方多民俗和原生态草原文化,成为吸金的重要磁化剂。
敖包山下诞生牧户游
1999年夏天,鄂温克旗巴彦呼硕敖包山下支起了几座蒙古包,一个名叫斯仁达瓦的布里亚特青年牧民开始尝试经营家庭旅游,当时鄂温克旗的游客并不多,达瓦主要以接待当地家庭周末游玩和一些散客为主,牧户游服务形式相对单一,虽然生活水平没有显著的提高,但也有所改善。达瓦说,“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让妻子不再辛苦劳作,想让孩子更加无忧无虑,我很容易知足,我会充满希望的守着我的家人。”
2004年呼伦贝尔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时期。2006年自治区人大通过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旅游条例》,其中明确提出对“牧户游”应采取政府指导扶持的政策,在法律层面对家庭牧户游进行规范,保障牧民权益。鄂温克旗的牧户游家庭户紧紧抓住这大好形势,逐年扩大经营规模。在经济条件好转后,许多牧户家庭还去国内农家乐发展较发达地区学习经营模式和理念,整理和开发当地民族特色旅游活动项目,在接待中融入了民俗展示、民俗参与等项目,逐年提高经营水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甚至还有很多游客成为了他们的回头客和传播者,带来了更广的客源和人脉。
美了草原,富了牧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面对服务形式单一的现状,鄂温克旗决定改变现有的牧户游产业发展模式,启用大景区带动家庭牧户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巴彦呼硕景区带动锡尼河东苏木和西苏木布里亚特蒙古族牧户游、五泉山景区带动巴彦嵯岗苏木鄂温克族特色牧户游、红花尔基景区带动伊敏苏木厄鲁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辉河德仁夏营地原生态牧户游,用各民族特有的餐饮、服饰、民俗活动,丰富游客服务内容,吸引游客。
家庭牧户游产业由单纯服务性产业逐步成为一年四季的旅游产品,不受旅游淡旺季的约束,拥有自己的蒙古包群、马匹、骆驼供游客进行旅游娱乐活动,兼具餐饮、住宿、娱乐、会议等多重服务功能。“原以为牧户游就是接待一些家庭游客,没想到在大景区的带动下,居然能够合作接待旅游团队,甚至是会议商旅等更高级别的客人,以此带来的收入更是可观”巴达玛大婶亲切的说着。
目前,锡尼河地区巴彦呼硕景区山下的牧户游,已经初具规模,成为鄂温克旗家庭牧户游发展先进示范地区。斯仁达瓦布里亚特蒙古族家庭牧户游还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5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全区百佳农牧民”、“呼伦贝尔优秀接待户”、“呼伦贝尔十佳牧户游家庭”等多项荣誉称号。
改产业,立招牌,牧户游魅力无限
鄂温克旗行政管理部门顺应形势,通过充分挖掘以三少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支持旗内现有的鄂温克、布里亚特蒙古族、厄鲁特蒙古族、达斡尔族家庭牧户游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地方民族特产加工,引导牧户游家庭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积极支持做大做强,提升档次。
面对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优势,不满足于单纯的牧户游旅游产品发展格局,鄂温克旗的牧户游家庭业主们又有了新的想法。
乌仁鄂温克家庭牧户游,在发展牧户游的同时,多产业链共同发展,积极打造鄂温克品牌旅游纪念品,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旅游纪念品经销中心,而且民族特色突出、经营管理理念丰富,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牧户游经营互通互融,协调发展,科学的处理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成功的转化为牧户游经营优势,进而打造鄂温克特色牧户游品牌。
“一开始,我只是不想一辈子都只是过着放牧的生活,想摆脱原始的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后来做起了家庭牧户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想到结合到旅游产品当中一同发展,却是如此的相得益彰。”乌仁开心的说。
更让当地的牧民兴奋的事情是近年来的“双百”工程,百公里旅游文化景观带和百户千万牧户游工程的扎实开展,免费为牧户游家庭更换标识标牌,规范沿线牧户游家庭院落和厨卫间改造,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突出特点,展示民俗;在努力发挥牧民党员带头发展旅游的引领示范作用的同时,为周边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创业机会,并给予他们牧户游管理、定价、卫生、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指导,使旅游惠民、安民工程深入开展。
牧户游推广宣传工作还被纳入鄂温克旗旅游年度宣传促销计划,编制中英文对照旅游宣传品,编排精品旅游线路,及时为牧户游经营业主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他们开发特色产品,打包宣传品牌景区和规模家庭牧户游。除传统媒体推介以外,发挥网站、微博、微信作用,加强牧户游旅游信息畅通和保障服务建设,提升牧民家庭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招徕、服务国内外游客。
赵艳文介绍,近年来,我旗通过充分利用节庆效应,带动牧户游发展,促进牧民增收,打造鄂温克牧户游品牌文化。通过举办瑟宾节、冬季冰雪那达慕、骆驼文化节等系列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开展牧户游活动,均衡牧户游四季发展,进一步展示多元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体验民俗礼仪,参与民族生产生活。
几年来,我旗自开展家庭旅游服务活动以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从不欺客宰客,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家庭牧户游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至今,全旗70%以上的苏木乡镇都建有牧户游,牧户游总数达到70余户,多次承接过各类大型会议和节庆活动,每户的收入也从当年的几千元增至现在的人均近万元。鄂温克牧户游接待也成了呼伦贝尔远近闻名的一块金字招牌,鄂温克旗牧户游产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产业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牧民兴家富业的和谐发展之路。
(鄂温克旗旅游局 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