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生长在草原深处的草根医生;他也是牧民心中最信赖的好“安达”;他用43年的时间,把一位医生的博爱洒向家乡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巴彦淖尔镇那仁宝力格嘎查,62岁的朝伦苏和医生,坚守着“为牧民多做事,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荣”的行医原则,立足牧区,以中蒙药、接骨、接生等精湛的医术和一颗善良的心,43年来,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牧民群众的健康。
朝伦苏和出生在一个普通牧民家,由于家庭条件艰苦,他只上到小学,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却有一颗热情好学的心。
“那时的医疗条件相当差,尤其是在牧区,看到牧民生病有时只能听天由命,就萌发了从医的理想。”朝伦苏和说,为了这个理想,1972年,19岁的他跟随“老蒙医”大夫,背起了药袋,学起了蒙医。
1973年,参加苏尼特左旗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他成为那仁宝力格嘎查的一名“赤脚医生”。由于当时牧区条件限制,朝伦苏和办公的地方只是一间十分简陋的房子,在牧户家之间,骑马来回奔波,无论是在炙热难耐的夏天,还是风雪交加的冬天。
多年的辛苦付出,朝伦苏和赢得了无数的赞誉,牧民们更是把他当作“亲人”一样看待。每天朝伦苏和都会接到牧民打来的电话,他一一耐心嘱咐。
43年的从医生涯中,除了除疾祛病,朝伦苏和还是家喻户晓的“接生婆”,至今他已经接生过200多个“小生命”。同时,朝伦苏和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在治疗过程中,他会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常常用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作为与患者沟通的桥梁。
尽管他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但是他从来没忘记学习,只有几年上学经历的朝伦苏和,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好学的他没有满足于治疗常见感冒发烧、关节疼痛,他先后学习了接骨和接生技术。
憨厚朴实的朝伦苏和说,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做到有始有终。
在做好牧区医务工作的同时,朝伦苏和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宜,为当地青少年工作、计划生育、牲畜统计、抗灾保畜等活动做出许多贡献。由于业绩突出,朝伦苏和1990年被评为盟、旗劳动模范,1993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朝伦苏和说,牧区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改善,也让他树立“学到老干到老、全力维护基层百姓身体健康”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