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草原骄子>

乌勒:草原摄影第一人

2016-02-29 13:30:35 | 来源:内蒙古晨报 | 作者:鲁蒙海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有且只有一名摄影家,那就是“草原摄影第一人”———乌勒。

数码影像器材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记录者。然而60年前,内蒙古大草原上掌握摄影艺术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有且只有一名摄影家,那就是“草原摄影第一人”———乌勒。

今年7月15日,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乌勒“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乌勒打开了话匣子。

最早是画家

乌勒说,他虽然是草原摄影第一人,但他起初并不是搞摄影的,而是画连环画和宣传画的。

1924年,乌勒出生于辽宁省建昌县。乌勒的本家哥哥在内蒙古多伦县工作。乌勒上小学时,曾经到其本家哥哥所在的多伦县串门,并在多伦县南小学读书,而后,乌勒到呼和浩特大台什蒙古中学读书。1945年,张家口解放后,内蒙古军政学院在张家口成立。这时,乌勒从呼和浩特大台什蒙古中学毕业,便到内蒙古军政学院读书。

1946年4月1日,内蒙古文工团在张家口成立。内蒙古文工团刚成立时只有30多人,由于工作需要,乌勒从内蒙古军政学院调到内蒙古文工团,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因为喜欢画画,他被分到了美术组,从此开始学习画画。

1948年,《内蒙古画报》创刊。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份使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的画报,该画报用图片和绘画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因为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乌勒开始负责画连环画。乌勒着笔连环画和宣传画后不久,由于宣传工作需要用照相机拍摄一些纪实性新闻,《内蒙古画报》便安排乌勒专职搞新闻摄影,他成了“内蒙古摄影第一人”。

转行做摄影家

当时在内蒙古根本买不到照相机。没有照相机怎么干工作?为此,乌勒去了沈阳,在当时《沈阳画报》记者的帮助下买了第一部照相机,那是苏联产的造尔吉牌照相机。

刚拿到相机时,乌勒还不会使用。在后来的实践中,乌勒逐渐摸索掌握了摄影技术。乌勒说:“画画和摄影都是形象艺术,都讲究画面感。如果没有画画基础,自己在摄影方面也不会进步很快,正是画画夯实了摄影的基础。”

挎着相机,乌勒几乎跑遍了内蒙古。草原牧区、大兴安岭林区、工厂、学校、农村……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乌勒的身影,乌勒用照相机记录下内蒙古的每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当时交通不便,乌勒每去一个地方之前,都要详细地打听有没有去当地的便车。

由于当时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摩托车,乌勒常常骑马到牧区采访,乘坐大敞车去农村,一走就是三五天甚至七八天。每次外出,乌勒都是自己扛着行李,背着照相机,独自赶赴各个地方。

1949年9月,内蒙古第一个物资交流大会暨甘珠尔庙那达慕大会,乌勒拍到了很好的新闻图片。

1953年3月3日,《内蒙古日报》的摄影记者思勤组建了摄影组,乌勒从《内蒙古画报》转到《内蒙古日报》摄影组,依然做专职摄影记者。

同劳动同食宿

采访中,乌勒与广大群众走得近,既体验了生活,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到一处,乌勒都会收获一份深厚的感情。乌勒说最喜欢与老乡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感觉就像是一家人:“老乡家做什么饭,我就吃什么饭。同时,我也帮助老乡做些力所能及的营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乌勒去兴安岭扎顿河林区采访伐木工人。采访时,乌勒是乘坐专车进入林区的;可是采访完成后,因为林区内没有外出的专车,乌勒回不来,他只好在林区呆了一个月。那段时间,乌勒与伐木工人们一同劳作,拍摄他们采伐劳动时的热烈场面,还第一次吃到了野猪肉。乌勒回忆,那次吃野猪肉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工人们在一起同劳动同食宿的日子也特别开心:“那种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一年,乌勒去锡林郭勒盟牧区采访,正赶上牧民搬家,乌勒帮着牧民一起搬家具、搭锅台、建蒙古包。牧民们给乌勒熬肉粥,乌勒吃了一碗又一碗,像一家人似的一点也不见外。乌勒说他最喜欢老乡的豪爽,与老乡们相处感觉无比开心和放松。

有一次采访正赶上牧民家里炖牛肉,乌勒吃完后手上沾满了油,正四处找擦手的抹布,这时那位牧民说:“别找了,就在我身上擦吧!”乌勒动情地流下了眼泪。

回忆起当年,乌勒笑着说:“给老乡照相是最有意思的事情了。老乡们没见过相机,有的人很愿意拍照,每次见面都会让你给他拍照;明知是很好的新闻,你得拍摄下来,可有的人见到相机就害怕,躲开了,你还得拿着相机赶紧追过去和他沟通,他同意了才能拍摄。”

累累功勋

作为“草原摄影第一人”,乌勒赢得了诸多荣誉。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63年2月12日,当时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第一届主席为思勤(达斡尔族),乌勒等几位摄影家当选为副主席。后来,乌勒成为常务副主席,主持摄影家协会常务工作。1991年6月根据中国摄影家协会指示精神,中国摄影家协会内蒙古分会更名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乌勒主持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常务工作,为内蒙古摄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乌勒拍摄了一幅表现摔跤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作品,并为这充满朝气、拼劲十足的小运动员与老运动员一起训练的画面命名为《后继有人》,该作品获得了全国传统体育摄影展三等奖。

1984年,乌勒的作品《夏》荣获自治区第一届摄影艺术创作“萨日纳”奖。该作品缘于他在巴彦淖尔盟(现巴彦淖尔市)的亲身经历。炎炎夏日,草原上,马、牛、羊在河边纳凉,牧民在旁边看守着自己的牛羊。乌勒就把这一场景记录了下来,并取名《夏》。

退休之前,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为乌勒举办过乌勒摄影回顾展。这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乌勒一生的摄影成就。

退休以后,因受年龄和眼睛的影响,乌勒只好放弃了专职摄影;不过,偶尔也会拿起新买的数码相机拍一些家庭生活小场景。在他的熏陶下,小儿子乌拉汗如今成为内蒙古知名的摄影家,并在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担任秘书长职务。

历史见证者

为了用相机真实记录下内蒙古的变化、祖国的发展,乌勒倾注了一生心血,他也使用了几部不同的相机:最初是苏联产的造尔吉牌照相机,后来使用瑞典产的哈苏牌照相机,“文革”以后又使用美国柯达牌相机。

乌勒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祖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其变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一部小小的照相机,就是发展变化的缩影,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照相机也越来越先进。想想我的第一部相机,再看看现在各式各样的相机,我们不得不为历史的发展由衷地感叹,数码相机里那么小的芯片竟然能存储上千张照片,这真是科技的力量!”

谈到当今数码时代,乌勒对记者说:“21世纪初正在发生着一场影像记录和传播的大变革:2000年前,只有司马迁是史家;今天,你、我、他都可能是当代史记的制作者。”(文/鲁蒙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