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草原骄子>

海燕:口耳相传纸偶艺术哈尼卡

2016-02-25 10:28:49 | 来源:正北方网 | 作者:辛一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海燕,达斡尔族,几岁就开始玩哈尼卡。退休后的海燕更有时间来研究哈尼卡了。创新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是一种时代的召唤,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成为商品、走向市场的途径还需要探索。

63岁的海燕来呼和浩特市工作已经有30多年了,如今她已经退休。

海燕,达斡尔族,几岁就开始玩哈尼卡。哈尼卡是一种用纸折剪制作的玩具人。过去制作哈尼卡的材料也会用到桦树皮。

退休后的海燕更有时间来研究哈尼卡了。她说:“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女孩儿制作的一种纸质玩偶。小时候纸张缺啊,我们这些小女孩儿要制作哈尼卡,就用平时攒下的糖纸或者从山上剥下的桦树皮做材料。达斡尔族小女孩儿玩哈尼卡时,会在炕上摆出各自制作的哈尼卡,每个女孩儿把自己的作品摆弄组成一个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和动脑,有说有笑,情趣非凡。如今,各种各样的纸张多起来了,但是可以用来玩耍的东西也多了,孩子们反而不怎么玩哈尼卡了。”

漂亮不输洋娃娃

在纸张传入达斡尔族地区之前,达斡尔族已有剪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形式存在,其中皮偶艺术在达斡尔族中出现的较早,它是伴随着萨满教文化而兴起的造型艺术形式,当时被称为皮偶神。

皮偶神的制作为达斡尔族纸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清代以后,由于纸张材料及中原民间文化的传入,达斡尔族纸偶艺术有了发展进步。

达斡尔族姑娘用纸折剪各种各样的男、女、老、少的头型,或者用各种颜色的纸、糖纸折成衣服、被褥、家具、灶具,然后,用染上各种颜色的小木块、小盒子、火柴盒等,做房子和院墙、大厅。她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编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游戏中有各种礼仪,有故事情节。她们有说有笑地鼓捣着,一玩就几个小时。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女孩儿最心爱的玩具,她们精心制作,细心保存。母亲的传给女儿,姐姐的留给妹妹,一代传一代。直到今天,哈尼卡仍是达斡尔族小姑娘们的心爱之物,一点不比洋娃娃差。

  粘贴

纸偶濒临失传

“过去的哈尼卡在制作时多用桦树皮,白白的桦树皮在制作出各种形状后需要染色,而用来染色的是从一种菌上提取的。这种菌长在树上,秋天树叶落了以后,这种菌腐烂了,剥开外面包裹的那层薄皮,里面便露出了红色、黄色、黑色的粉末。女孩儿们把这些粉末调制成糊状,用来染用桦树皮制作好的哈尼卡。等到第二年这些染过色的桦树皮哈尼卡如果脏了旧了,还可以重新染色。”

达斡尔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传统靠口耳相传。哈尼卡剪纸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达斡尔族的哈尼卡濒临失传。

  欣赏

手把手教技艺

2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2016年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上,海燕坐在非遗项目展厅中,细心地制作着手中的纸偶。哈尼卡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并不为众人所知,好奇的人不断过来围观,其中不乏一些小女孩儿。对于一些对此感兴趣的小女孩儿,海燕耐心并手把手传授着。

  做裙饰

哈尼卡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高度从几厘米到二十几厘米。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头颈形。头颈形剪出后,把它用粥糊贴在一根小细棍上。其身体部分是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做的圆锥形,把贴有剪纸头颈形的小细棍插进圆锥形身体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据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给它配上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然后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还为男性哈尼卡戴上礼帽、腰带等。

传授

在达斡尔语中,“眼仁”一词与“纸偶”一词语音相同,均称为哈尼卡。据达斡尔族传说,在每个人的眼仁中都有一个小人形,如果没有“它”,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为纸偶也是一种小人形,两词语义相近,所以借用了“眼仁”这个词来称谓这种纸偶。

  裁剪

当传统遇上创新

近十几年来,作为达斡尔族民间文化的哈尼卡折剪技艺,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但是会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的民间艺人的数量却在减少。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把哈尼卡折剪技艺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哈尼卡折剪技艺的行为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拼接

身为达斡尔族的海燕退休后的时间更加宽裕。从去年开始,她开始有意识地对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有机会就带着她的技艺和作品去参加一些非遗展览。

创新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是一种时代的召唤,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成为商品、走向市场的途径还需要探索。

“我们达斡尔族的姑娘在长大后在服装设计、图案设置、美学等方面很多都是无师自通的,这与我们从小接触哈尼卡密不可分。今年,我会在文化部门的联系和帮助下到学校里开展哈尼卡传统折剪技艺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艺术的熏陶。”

半成品

原标题:口耳相传哈尼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