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草原骄子>

草原“神剪”段建珺

2016-02-24 13:26:30 | 来源:内蒙古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观赏了段建珺的草原剪纸后欣然题诗:“剪似银马,纸如草原。”

 “神剪”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反复阐释“人民的文艺”这一重大命题,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的就是一位脚踩坚实大地,用剪纸艺术放飞想象翅膀的乡土文化精英段建珺。

  源头活水,在乡土乡情的滋养下成名成家

  1973年,段建珺出生在和林格尔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境并不宽裕。儿时的记忆至今还是那样清晰:昏暗的灯光下,父母在炕席上整理粘补着一天来卖雪糕挣来的零散小钱,微薄的收入让他进不起幼儿园。他常常跟着父亲到工厂里玩耍,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地面上用树枝画画儿。后来父亲在工厂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一块光滑的墙面,这成了段建珺心爱的画板。儿时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久而久之,一堵昏暗的墙面竟然成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壁画,吸引了不少工友的驻足观望。

  和林格尔的剪纸在乡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一股源头活水给了段建珺无限的滋养。5岁,正是人生懵懂的时期,段建珺常常跟着农村老大娘们学剪纸,不经意的学习,培养了他狂热的喜好,与剪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段建珺至今难以释怀:“在她们手中,那剪刀就像一只春燕上下翻转飞动,火一样的红纸顷刻间变得活灵活现,美极了。我什么时候能像她们一样呢?”就是带着这种渴望,中学一毕业,段建珺义无反顾地考入呼伦贝尔师范专科学院美术系。

  毕业那年段建珺21岁,他回到了家乡当了一名美术教师。这一职业便利,让他很快与时任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燕亮不期而遇。经过燕亮的推荐,段建珺把剪纸艺术系统地搬上了教学课堂。有一天,段建珺的一位乡村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一大沓窗花,虽然都已是破旧不堪,但经过段建珺的一番整理,这些窗花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成为他兼职教学的教材,迄今已有数万件宝贵的民间剪纸得以保全。

  1997年,段建珺发现了百岁剪纸大师张花女。在他的鼓励下,老人又重新拿起了剪刀,在浩繁的剪纸海洋中,创造了百岁老人剪纸的神话。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剪纸只是“窗花”或“花花绿绿的装饰品”。从事剪纸的主体创造者——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农牧区的劳动妇女,其命运亦如他们的劳动成果,曾长期被忽视,更无艺术地位可言。段建珺感慨地说:“农村老大娘是引领我走上剪纸艺术之路的导师,她们是我永远的的老师。在大娘们那里,我学到了一切书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最为深厚的、鲜活的民族本源文化和艺术精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走向成功的真谛。

  生活在农村的小山镇,段建珺的生活范围却是广袤的大草原。对草原的眷恋很自然地融在了他的作品中。从1999年开始,段建珺有关草原的剪纸作品像雪花飘落一样翩翩而至,全区、全国乃至国际上展出的大奖、金奖接踵而来。2005年6月,段建珺被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段建珺成名了,而且名声大噪,成为业内及广大群众仰慕的艺术家。

  著名诗人、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赞誉段建珺的剪纸为“草原之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观赏了段建珺的草原剪纸后欣然题诗:“剪似银马,纸如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者陈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给予如此评价:“段建珺的创作道路,为全国广大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剪纸,创作出具有传统剪纸文化的精髓,又融汇时代气息和地区特色的现代剪纸艺术作品树立了典范。”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原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靳之林有感于段建珺的剪纸艺术,为其题词“美传天下”。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将段建珺的剪纸作品誉为“充满灵性的草原生命的赞歌”。

  成名之后,段建珺的脚步依然不停地在乡间奔波,他的激情依旧在乡土燃放。为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往往在忘我的状态中辛劳。十几年来,他立足于家乡,足迹遍及内蒙古主要的剪纸分布点,行程数万公里,累计自费30多万元,除了自身必须的耗费,大部分用于剪纸传承人的经济补助。到去年年底,全区共有数百名民间剪纸传承人因为得到了他的及时发现,重新焕发剪纸的激情,投入到这一民俗文化传承的洪流中。

  1998年,段建珺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这是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专门组织。2003年,在他的努力下,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08年3月,和林格尔又被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如今,和林格尔剪纸已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剪纸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

  家乡的沃土哺育了他,家乡的山水滋养了他。段建珺满腔热情地倾其所有回报着家乡。“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正是他做人的写照。段建珺就是这样扎根乡土、受惠于乡土,又真诚回馈乡土的忠实实践者。

  立身之本,用高超的艺术诠释剪纸的魅力

  中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无比深厚。剪纸,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以亿万劳动妇女为主体创造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各民族群体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性最鲜明、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的历史文化沉淀最悠久、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态之一。段建珺无疑就是这一艺术的杰出代表。

  剪纸艺术,虽然发端于民间,但她和任何艺术形态一样,也有大众审美与专家审美的区别。段建珺的剪纸艺术,在大众眼里,尤其是在农牧民的目光里,是美丽、养眼、震撼,能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在专家眼里,段建珺的剪纸艺术内涵又是一番天地。由于他在原生态剪纸艺术的熏陶下成长,积淀了深厚的民间剪纸文化涵养,经过他30多年的刻苦实践,大胆创新,开拓出一条不断发展、不断突破的路子,形成了独具风骨的草原风情剪纸艺术。

  段建珺的剪纸风格清新明快,刚柔相济,达到了单纯凝炼、意趣深邃的艺术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充满生命张力、充溢着独特生命气息的艺术之美,这些已经是当代剪纸艺术界乃至文艺理论界早有的共识。

  个性的张扬,是艺术界最高境界之一。多年来,他通过自己丈量的艺术创作,较为完整地传承了和林格尔剪纸本原的、从文化形态到艺术内涵都精髓的文化遗存,并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大量的表现民族剪纸主题纹样。如《金莲鹿》《鹿头花》《对犬生命树》等作品中,蕴含了该区域丰富而鲜明的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生命崇拜和图腾崇拜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价值。此外,段建珺的赋予无限生命的动物纹样剪纸也是别具一格。他的具有鲜明草原个性气质的动物纹样剪纸具有“影绘”效果的独特表现特质,耐人寻味。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段建珺手中不到三分钟就是一匹活力无限、形神兼备的草原骏马。段建珺的剪纸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剪纸马被誉为“中华剪纸第一马”。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充满生命张力、充溢着浓烈的北方草原生命气息的文化意蕴之美,并以激荡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的视觉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名扬剪纸界,成为中国北方草原剪纸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杰出剪纸家。他的心血凝结在《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的专著中,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剪纸专项集成,它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项空白,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段建珺的艺术成就,是与他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分不开的。30年的忘我付出,给熟悉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泯灭的记忆。那些茫茫的荒野,那些无垠的草原,那些车马难行的老山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烈日、严寒、酷暑,都和他有过较量;毡房、农舍、窑洞,都是他寻根探宝的“掘金楼”,校园、课堂、童子心,都是他传承文化的“古杏坛”,也是他走向艺术殿堂的绿色通道。他把教学课堂作为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的精神净园,使内蒙古的民族剪纸艺术走出混沌,步入辉煌。在家乡民族剪纸的生存和发展濒临消亡的艰难境地中,为民族剪纸文化撑起一片蓝天;他以超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成就,诠释和传承着古老的文明,为世人展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个北方草原蔚为壮观、绚丽多彩的民族景观。

  名至实归,为弘扬民族文化永远前行

  如今,段建珺的名气在民间艺术领域里越来越大,其成就得到人们的认同。随着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罩在他头上的光环也多了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艺术家”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国际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和林格尔县盛乐博物馆馆长等称号并没有让他骄傲自满,他始终心系家乡,一心想着回馈家乡。如此之多的社会职务和荣誉职务足以证明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业内,段建珺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

  自1996年段建珺的剪纸作品《套马》被中国剪纸学会收藏起,到2013年,他的作品被业界和国家级博物馆、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多达300余件。其中,包括有5届国际民间艺术及剪纸艺术组委会,9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剪纸展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各省市举办的同类展览组委会和国内外知名人士都收藏着他的作品。仅国家级金奖就多达10项,自治区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艺术成就的奖项外,他还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呼和浩特市及和林格尔县的各类先进、优秀奖。

  在民间、业内,他的许多作品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其中,《马背祝福》《草原三骏》等马系列剪纸,《草原雄鹰》《搏克手》等草原系列,经媒体传播后,在剪纸爱好者和广大农牧民中间广为流传。他的巨幅剪纸《万里春光》获得各类奖项后,在民间艺术大师们交流活动中,得到这样评价:“老百姓中的巨人,中华文化的火炬手”“艺术巨匠”。名至实归,段建珺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社会名誉。

  然而,对于段建珺本人来讲,成名并不是他人生的奋斗目标,他有着自己的做人做事理念,有着自己不懈的追求。这就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永不停步,甘于奉献,不问回报。

  近年来,在段建珺的倡导和亲力亲为下,内蒙古剪纸学会重点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态剪纸艺术,组织会员深入民间,向民间剪纸老艺人学习,在全区开展了抢救濒临消亡的剪纸遗存等活动,发现了大批老一辈传承人和珍贵的原生态剪纸。2001年,我区首家个人剪纸传习所——段建珺剪纸传习所在和林格尔县成立。13年来,这个剪纸传习所已免费为1000余人培训民俗剪纸艺术,他们中间有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既有深厚传统基础、又有鲜明个性的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生代剪纸艺术家,他们的剪纸作品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多次在全国和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奖。

  2006 年至今,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共收藏剪纸2.6万余幅,拍摄和剪纸文化相关民俗照片4.6万余张(套),录制光盘27碟,撰写文字40余万字,并首次为210名剪纸传承人完整地谱写了个人专辑的剪纸故事。

  段建珺说:“我区剪纸产业现在处于一种分散的、自发的个体单一经营方式,后备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剪纸产业的发展。剪纸产业发展要把眼光放远,坚持原生态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持原生态剪纸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产业化之路可能才会走得更稳健。”言为心声,他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为内蒙古的剪纸艺术走上了一条文化创意、品牌立业的路子。目前,有1300多个内容、100多个品种的剪纸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通过集中分类、合理配置、精良包装等方式,使许多具有浓郁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走出国门,远销到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林格尔剪纸学会通过产业发展,保证了农村会员和剪纸老艺人通过剪纸获得一定收益,同时在剪纸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活动中有了一定经济支撑。剪纸,在段建珺的努力下,不仅实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以产业化的路子,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近几年,段建珺除了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开展走访、传播剪纸艺术活动外,还走出国门,到丹麦、瑞典、塞舌尔等国家举办培训班,进行文化交流,传授中国的剪纸艺术,在他的培训班上,有各种职业的国际友人参加。培训结束后,他又在当地举办学员作品展,大大拓展了他艺术活动的影响力,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用剪纸传播了友谊。

  当记者与他聊起剪纸走向世界的话题时,段建珺抑制不住欣喜之情。他说:“最让我高兴的是,剪纸和音乐一样,都是无国界的。剪纸已经成为各国交流民族文化、增加各国人民之间情感的一种载体!”

  随着剪纸事业的繁荣,段建珺的思想境界更加宽广、深厚,我们坚信,他会一步步坚实地走向辉煌,实现他儿时就有的美好梦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