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作品走进内蒙古博物院,首开香柏木制作马头琴先河,自主创业并资助贫困残疾人40多人次……根雕艺人敖日格勒身残志坚,他用乐观和自信实现超越残缺的梦想。
身残志坚
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的一个厂子,一股浓郁的柏木香味扑鼻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个厂子是根雕艺人敖日格勒的家。
在敖日格勒的家里,仿佛置身于一个根雕艺术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小到带按摩功能的柏木枕、精巧的柏木纸巾盒、笔筒、心形相框,大到寓意吉祥造型复杂的大型根雕作品,样样都非常精美,样样都独具匠心。在向记者介绍这些艺术品时,这个43岁的蒙古汉子像夸奖自己的孩子一样,脸上洋溢着自豪开心的笑容。从这张脸上,让人很难想象他曾经因残疾而自卑自闭的样子。
40年前,年幼的敖日格勒因小儿麻痹落下了右腿终身残疾。他没法像其他小伙伴一样快乐地追逐打闹,小伙伴们热衷的游戏对于他都是奢望,身体的残疾让他的童年很灰暗。家人从乌拉山拣回来用作烧柴的柏木朽根成为他儿时最好的玩伴,他喜欢拿把小刀刻手枪,给奶奶做拐杖,给妈妈做枕头……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年幼时的爱好成就了他日后的根雕人生。
赚到第一桶金
高中毕业后,敖日格勒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开过洗车店,付出超常的辛苦却也只能勉强度日。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纵有万贯黄金,不如一技在身。他立志要学一门求生的手艺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手工根雕,一下子唤起了他儿时的记忆,他决心要学会这门手艺。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买来刻刀和木料开始练习。白天,他去根雕店里观摩别人的作品,晚上回到家里就反复揣摩练习,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双腿麻木得动弹不得,但他从没有退缩。几年下来,雕刻刀用坏了十几把,手上也留下了许多刀痕。可是由于手艺不精,当他推着车子到根雕店里推销自己的作品时,却没能如愿以偿。家人看他辛苦,都劝他别再做了。可他却毫不气馁,反而更坚定了要学好根雕的决心。
2002年,他借钱到南方学习更高深的根雕技艺,学成归来后,他到根雕店接了份小订单来做,花了两天时间构思,用半个月时间顺势加工,妙用根态略加雕琢,把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顾客看了后非常满意,当即花高价收购了这件作品,他终于赚到了根雕的第一桶金。自此,他更加精益求精的进行根雕创作,他的根雕作品越来越受到顾客的青睐,市场反响也越来越好。2013年,在巴彦淖尔市第二届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评活动中,他的根雕作品《飞黄腾达》荣获手工艺品类一等奖。
走上创业路
随着知名度日渐提高,2003年,敖日格勒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一家自己的金峰根雕厂。办厂过程中,他克服了资金短缺、场地狭小、设备落后等重重困难,在当地残联部门的扶持下,终于渡过难关,并不断发展壮大。
2012年,他将根雕厂注册成为“乌拉特前旗阿嘎如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一个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固定资产150万元的新公司诞生了。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战胜了残疾,让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敖日格勒更加注重根雕技艺的创新提升。他自主研发用香柏木雕制的马头琴,声音浑厚、婉转、清亮,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赞誉。精湛的雕刻技艺使他轻松获得了在内蒙古博物院布展300平方米的许可,他创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香柏木根雕作品得到了众多国内、国外游客的青睐,提升了香柏木根雕的知名度。
热心公益
21岁的王凤岐是一名轻微脑瘫青年,说话口齿含糊,手脚不便,连行动都有困难。王凤岐的父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着他来找敖日格勒,没想到敖日格勒非常爽快地答应留下他。考虑到他身体的因素,敖日格勒手把手地教给他一些最简单的打磨活;每天中午留他在厂里吃饭、休息,减轻他父母的接送之苦;逢年过节,还给他家送去水果等营养品;每个月给他发1000元的固定工资。在敖日格勒的悉心照顾下,两年后,王凤歧的病情奇迹般地开始好转,手脚比以前更加灵活了,话也比以前多了起来。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王凤歧一个劲地说“叔叔对我可好了,叔叔对我可好了。”
“因为身体的原因,可能残疾人的内心会更加脆弱敏感,多给我们一些包容和理解,我们一样可以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自身的经历让敖日格勒对残疾人就业的难处感同身受,只要有残疾人过来找他帮忙,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不仅帮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还专门买来商务车,带着行动不便的他们走出家门,去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
几年间,敖日格勒的公司先后吸纳过40多位残疾人,帮助32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他毫不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给他们根雕技艺,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得以阳光乐观的面对生活。今年,他还在全旗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中,主动要求资助了两名贫困大学生直至他们毕业。
敖日格勒是不幸的,没法获得健全的身体,然而,他又是多么的幸运,能够用坚忍、乐观和自信拼搏的精神化苦难为财富,创造出一个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