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璎珞
刻花玻璃瓶
原文标题:草原人喝酒咋用小巧的金杯?本报邀专家解读神秘辽代文物
【核心提示】
扬州博物馆引进的“神秘的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自从上周开展以来,吸引很多市民游客慕名前来。精美的文物给参观者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不少带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也让大家感到很神秘。对于市民的疑问,记者特意请教了专家。
疑问一
草原人喝酒怎么会使用金杯?
见证辽代贵族也讲究精致生活
一直致力于金属艺术的研究与创作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学斌,特意来到扬州博物馆,走进一楼特展厅,独立展柜里陈列的辽·五瓣花纹金杯,吸引了他的目光。
只见,金杯的口内沿、圈足底边錾刻宝相莲瓣纹,腹外壁以花瓣分区錾刻五组双雁衔花纹,内底錾刻双鱼戏水纹。方学斌啧啧称赞:“实在太精美了,工艺太精湛了!”他希望通过观察、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物,学习各地传统工艺,为自己今后的工艺创作提供借鉴。
粗犷的草原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怎么会使用如此小巧精致的五瓣花纹金杯?对于市民的疑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盖之庸解释,这反映出草原文明的博大精深,而且这件器物出自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是盛茶酒的用具,辽代贵族也是讲究精致生活的。鱼纹、鸿雁纹均为传统的吉祥图案,为唐代金银器主要纹饰。辽代金银器鸿雁纹还与契丹人“春捺钵”捕鹅猎雁的独特制度息息相关。
疑问二
用带鞘玉柄银锥怎么狩猎?
射中猎物后将锋利的锥体末端刺入其脑部
此次参展文物代表了辽王朝社会制度、经济生活以及契丹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容。看着带鞘玉柄银锥,有市民心生疑问:用它怎么狩猎?
“这是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是狩猎用具。”盖之庸称,带鞘玉柄银锥出土时置于驸马的腰际。玉锥柄为青玉磨制,圆柱形,锥体末端嵌入玉柄中,鞘用长条薄银片打制卷曲成筒形,合缝处焊接,银鞘外表通体鎏金,鞘上部系银链,可随身携带。陈国公主游猎时,射中猎物后,猎物还会在挣扎,于是,随身携带的带鞘玉柄银锥就派上了用场,手持玉锥柄,将锋利的锥体末端刺入猎物的脑部,这一招击中要害,猎物当场毙命,也就完成了一次狩猎,将猎物带回去大快朵颐了。
疑问三
刻花玻璃瓶怎么传入辽王朝?
是伊朗产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
众所周知,古代的很多玻璃器物都是舶来品,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刻花玻璃瓶也不例外。
这件带有些许历史印记的刻花玻璃瓶,细长颈,折肩,桶形腹,腹部刻几何纹。盖之庸认为,这件玻璃瓶具有典型的伊斯兰玻璃器特征,产于伊朗高原。这件玻璃瓶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玻璃瓶几乎相同,因此,专家推测,这件玻璃瓶可能为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的伊朗产品,可能是通过物物交换或者购买的形式,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传入辽王朝境内的。辽代是西方玻璃器输入的重要时期,此外,这次展出的堆花玻璃执壶为伊斯兰地区常见的器型,该器物的出土,反映了辽与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
疑问四
辽代人也下围棋吗?
随着契丹民族汉化的加深围棋盛行于辽王朝
契丹是一个曾经驰骋于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唐代末年,建立起了辉煌一时的大辽帝国。
“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元朝之后,这个像猎鹰般的民族逐渐销声匿迹,却在草原文明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展出的围棋子及盛放棋子的钵,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乎一样。文物专家介绍,内蒙古博物院藏的围棋子及钵是征集到的,黑白棋子保存完好,整体造型端庄古雅,表面光滑明洁,子粒均匀,色彩鲜明。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是风靡大江南北。隋唐时期,围棋已深入寻常百姓家。辽代,随着契丹民族汉化的加深,围棋盛行于辽王朝,成为一项由宫廷官府至市井民间的娱乐项目,雅俗共赏,家喻户晓,也说明了中原汉文明对契丹族的影响已深入到辽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记者陶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