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草原上的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大都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最早起源于蒙古人的“祭火”,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完全同于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二十三,台吉二十四”之说。此处“台吉”是蒙古贵族称号,由汉语“太子”一词演变而来。如今,大部分地区的蒙古台吉贵族后裔仍然传承着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火的传统。而鄂温克传统“祭火”为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
今年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大早,我与妻子像往年过小年一样,早早起床, 煮了些冻饺子,匆忙吃过早饭,来不及燃放小年的鞭炮,就匆匆发动汽车,带上相机、三脚架、水壶,带上新买的我俩每人一顶有着长长绒毛的旱獭皮帽子,脚穿鹿皮靴子,身穿厚厚的防寒冲锋衣,朝着东旗方向偏南部的鄂温克草原驾车疾驰,去参加在鄂温克旗辉苏木南辉举办的鄂温克族小年“祭火节”。
腊月,正是呼伦贝尔草原最寒冷的季节。车窗外寒风呼啸,车内温暖如春,伴着舒缓的音乐,雪原在旋转着,不时看到成群的骏马在茫茫雪原上用马蹄刨开积雪,寻找啃食去年早已经掩埋在厚厚积雪下的枯草。见到马群,我将车驶下公路,慢慢接近身披冰霜的马群。谁知这些草原精灵警惕性非常高,没等我靠近,就撒开四蹄,戒备似地朝着远处狂奔,我赶忙举起相机,拍摄朝阳辉映下的马群。它们跑远后,就又停下来专心重复着那个刨雪吃草的动作。此时,正如希腊童话里描写的那些神圣的雪景徐徐呈现于眼前。
驾车驶上公路继续前行,不一会,看到路边停着一辆白色越野车,车上的人正在下车举起相机,拍摄雪原日出,拍摄冰雪覆盖的山川草木。走近才看清,是海拉尔摄影家协会马主席一行,他们也恰好去参加辉苏木祭火节,我们赶忙相互打招呼握手。野外相遇,我们这些摄影同行都感到非常亲切。我也抄起自己的相机,加入拍摄队伍。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咔声,一幅幅雪原美景尽收眼底,定格在美丽的瞬间。
一路随行随拍,轻车熟路,海拉尔到南辉150公里的柏油路,不知不觉就到了。穿过南辉几公里,远远看见一片蒙古包冒着炊烟,包前停了一些车辆,身穿崭新少数民族服饰的牧民们兴高采烈地在蒙古包进进出出,一派祥和景象。主席台位置,在两个氢气球的衬托下,半圆形气拱门上“辉苏木祭火仪式暨冬季马文化节”会标赫然醒目。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的居民同时信仰藏传佛教,大部分多信仰多神教。生活在辽阔草原上勤劳勇敢的鄂温克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同时身处高高兴安岭中朴实善良的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同样也把火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是火神给予这些民族的馈赠。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
祭火仪式开始前,会场中央,几个祭火的由优质原木笼成的柴堆已经准备齐全。就连助燃用的汽油都准备齐了,各种祭品、献品、招运桶、祭火膳等祭火用品一应俱全。祭火用品十分讲究,祭品包括羊胸骨架、牛胫骨、羊排骨等。煮熟的羊胸脯,不碰胸腔内侧,刮去外部表面的全部肉质,只留下由基础骨体和周边软组织组成的完整胸脯骨架,胸腔内侧朝上安放在专用的祭品盘里,上面放满五谷杂粮、五色布条、奶食品、香、杜松叶等物品,用自制羊毛线或驼毛线从胸脯骨架的胸骨柄开始缠绕到一对胸叉骨,然后在上面放置掏空肉质的只带薄膜的完整胫骨,两边对称放置一条同样刮掉肉质的长条排骨,最后用松软哈达盖住,上面点上奶油,用网状羊油盖住胸骨顶部,头朝火撑子安放在其前方的桌子上面。可以看出鄂温克传统“祭火”的独具匠心。
随着主祭火者的召唤,祭火仪式正式开始。只见他们把5种颜色的布条,分别搭在火架的四周,再在火的正面放上桌子,摆上各种供物。当火点燃后,人们在桌前向火神跪拜,然后在主祭火者的带领下按顺时针转圈,把各种供物投入火中,祈福风调雨顺、牧民富裕安康。围着祭火转圈时,人们口中都在不停地念着“呼日耶”,“呼日耶”,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的失礼之处,并请火神上天为主人家言好话。此时,大家都向火神磕头。从祭火那天起,3天内禁止用铁器、木棍拔火,禁止掏灰。我赶忙加入拍摄者的队伍,一一摄录这精彩瞬间。
(图/文:中国网草原频道特约摄影师 许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