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花寓意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原标题:"草原剪花人"刘静兰剪出家族希望为春节添传统韵味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装饰家成为大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都在忙着购置年货,满世界的红色让年的气息瞬间变得浓厚起来。买窗花是每个包头人过年必做的事情。在包头,有一位剪纸老手艺人,过年了能买上她的作品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她叫刘静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温家宝看到她的作品当场吟诗:“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刘静兰老师的剪纸剪出了家族情怀,剪出了农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族的传承让希望不断延续。
原生态剪法作品《老窗户——天圆地方》
今年60岁的刘静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头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七八岁就开始跟村中的“巧媳妇”郭婶婶学剪纸,随后的五十多年中,她“剪”耕不辍,并形成了独特的剪纸风格。她的作品承载了包头剪纸的独特性,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可以说邻家婶婶是刘老师的启蒙老师,但真正将刘老师的兴趣培养成艺术的是父母。生活在农村,剪纸是老百姓逢年过节的必备良品。刘老师的父母也存下了许多剪纸老样子,这成为刘老师真正学习的开始,父母的鼓励让这份兴趣成为一项能赚钱的老手艺,成为赚钱的工具,让自己的小日子像火红的剪纸一样过的红红火火。如今,刘老师也将这份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接过的手艺,传承的是希望。
作品《吉祥草原》
包头剪纸是一种汉族民间剪纸艺术。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续,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别样的塞上风情。包头民间剪纸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一部活着的中西部草原文化发展的史书"。2010年,“包头剪纸”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刘老师的作品走出了小家,将这份美好传递到全国。
传统剪法——熏样子
认真剪纸
成品出炉
刘老师的剪纸完整的保留了“原生态剪法”,剪出人们最原始的期盼。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熏样子。将花样子和纸依次放在干净的木板上,用水彻底打湿。点燃煤油灯,挑大火头,使之产生较大的烟以便熏黑有花样子的地方。去掉被熏黑的纸样,便留下了我们需要的花样子。固定好花样与红纸就可以剪了。按照“去黑留白”方法照着老样子剪,剪的时候是纸转剪子不转,一般从中间下剪子,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创新。刘老师的学习历程从兴趣开始,慢慢的有了生活,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摸索,成为艺术品。“对于我就来说,剪纸不仅是一门手艺,更寄托着对家庭、对国家的美好祝福,剪纸丰富了我的生活,我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也是剪纸老师的刘老师女儿这样告诉我。
剪纸作品《十二生肖》
“热炕头,矮方桌,煤油灯,白墙上贴着的剪纸……”走进刘老师的工作室,仿佛转眼之间就回到了乡间。刘老师出生在农村,每年佳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不同的样式诠释着庄稼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十二生肖》、《老窗户—天圆地方》、《凤戏牡丹》、《吉祥草原》等都是刘老师的作品,艺术创作的灵感很多都来自大自然,刘静兰也不例外。生活在内蒙古的她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将蒙古元素融合到剪纸艺术中也成为了她作品的一大特色。
几十年如一日创作的“草原剪花人”刘静兰
小时候母亲对刘静兰说“窗花要剪的毛锼锼的、长甚甚的、档档要剪的细针针的,贴在窗户上又亮堂又好看。”所以,刘静兰以剪细毛毛见长!如今,剪纸已经陪伴着刘静兰度过了五十多个年头。剪纸带给她许多荣誉,也带给她各种“称号”,但是对于她来说,剪纸就是一种纯粹的爱好。最喜欢的还是静静的坐下来用一把剪刀和几张红纸描绘心中所想。整个采访下来,我想到一个词形容刘老师那就是“德艺双馨”。红红的剪纸作品,通过刘老师的巧手,传递出对新春的最美祝福,同时也为春节增添了浓浓的传统韵味。(宿春燕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