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以扮演深入人心的“母亲”角色走进观众心扉, 26岁开始扮演母亲,一演就是20年,在影视界有“母亲专业户”之称;她有父母的“贴身小棉袄”、大孝子的美誉,家里的贤妻良母;她就是近年在银幕上闪闪发光的演员萨日娜。
您出生在内蒙古包头市,那是城市蒙古人了?您跟艺术结缘是怎么开始的?父母对您的演艺职业有哪些影响?
我母亲叫叶·娜布琪,是内蒙古科右中旗人,内蒙古艺校1961届表演班学生,是内蒙古话剧团编剧。我父亲李有忠是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老师,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奶奶带着我父亲躲避日寇逃到包头市的,演《闯关东》时我隐隐约约能体会到那个情景。
我学的是表演,我的成长和职业选择深受父母的影响,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小时候我们常常当母亲的第一位观众。当时话剧团演《杜鹃山》等样板戏,由于家里没人照看孩子,演员们都带着孩子拍戏。台上的大人演大戏,台下演小戏是我们的常态。父辈对待艺术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受益不浅,我从小就养成了早起、写创作笔记等好习惯,很早就掌握了看剧本的能力和舞台技巧……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您的教育经历?毕业后分到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话剧团了?怎样从话剧表演转到影视表演了呢?
1985年,我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表演系,学话剧表演。1989年毕业后听父亲的嘱咐,离开上海,分配到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话剧团工作。到团后就到大同矿务局当一年工人,和矿工同吃同住。之后的6年没有拍戏,当过文秘、主持人、歌唱演员等。偶尔有剧组招演员,因为不够漂亮总被落选,哈哈……虽然那几年里没有从事专业的工作,但是心中那团火还在,经常报班学习外语,加强各方面的素质,包括收拾家、买菜做饭……积累了很多家务的经验,这些对我后面的演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5年全国妇联以各行各业10位女杰为原型,拍半纪实风格的电视剧。导演杨阳说几十位候选演员中,只有萨日娜能够剪掉头发、住到农村、一个月不洗澡……,而她还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在那种极其贫困的环境里我待了一个月,拍了第一部作品,精神上受到了洗礼。
电视剧《大染坊》剧照。
您演了很多种角色,其中也有民族题材。作为蒙古族演员,您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影视票房和收视率,请讲讲您的角色魅力和艺术感悟。
我饰演的电影和电视剧大约有100多部,其中《迎亲马队》(1996年)和《云之锦》(2011年)是蒙古族题材。《迎亲马队》是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拍的短篇电视剧,也是我民族情感的转折点。从飞机上看草原、再降落在草原上我心中突然有了归属感、安全感、觉得心可以放在这里,顿时潜伏在血液里的情感被激活了。
我所谓的回家就是回包头市里,一直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草原。所以,那一次锡盟之行我知道根在哪里了。拍完戏回来就疯狂地看书,看跟自己民族有关的所有资料。我现在也天天给女儿讲民族的历史、文化。作为蒙古族,我女儿也很自信自豪。
王文杰拍电视剧《成吉思汗》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拍上,很遗憾。如有机会,还想演一部蒙古族题材的作品。
蒙古人的情感表达很深沉。谢飞导演说过,蒙古族女演员有个共性,内心是一座火山,从眼神能看出火山岩浆的翻腾,但是脸部总是很平静。内心世界的丰富是我们的长处,我在角色塑造中能释放全部的情感…另外,我的感受力和我想要表达的内容能相符。如果非找独特之处,那可能在于我生长的环境和父母的基因有关系吧。
电视剧《中国地》剧照。
很多人说您是饰演“母亲专业户”。谈谈您对自己的认识。
《母亲是条河》(2005年)是真正塑造母亲形象的开端。20集的戏,拍的时候我几乎没看剧本,效果特别好。拍完戏回家后,我老公说:“你的人回来了,但魂儿还没回来呢。”饰演《母亲是条河》之后真正明白与角色合二为一的感受是灵感瞬间迸发,或者像艺术之神通过我们的身体向其他人们传递一种信息,特别美好,无法用言语表述。
2009年,我拍了8个月的戏。过于密集的安排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和体力,尤其同一时间拍两部戏会感到很累。近两年,我停下来积累表演经验以及生命的体验。现在一年只接2~3部戏,加上为朋友出演。前两年在演艺圈有了一些我不喜欢的“游戏规则”和行业状态,这也是我停下来的主要原因。
电视剧《我的孩子我的家》剧照。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靠电视剧了解历史,作为演员我们有责任。我演电影电视剧会遵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拍的每一部戏里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观众感受到真善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希望,感觉春风扑面。
电视剧《你是我的生命》剧照。
采访结束,我们问陈女士,“娘”,是怎么一回事?她说,萨老师戏里戏外都像娘,我们年轻的都习惯叫她娘。
2012年萨日娜荣获第40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提名。该奖是国际电视界公认的最高奖项。
鹰鸽 特木尔巴根 编辑
本文来自《民族画报》蒙古文版2015年3期20-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