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文化> 热点新闻

清水河的骡驮轿婚俗

2016-01-06 09:36:49 | 来源: 草原文化网 | 作者: 刘海豹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骡驮轿婚俗,是清水河山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娶亲风俗。据史料记载,骡驮轿是清末民初由有钱人组成的轿行经营着,由花轿、骡子、司仪、鼓匠班子组成专门的道班,专司娶亲之职。

  骡驮轿婚俗,是清水河山区独具民族特色的娶亲风俗。它始于清末民初,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骡驮轿是由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架着花轿而得名。花轿顶呈拱形,三面封闭,一面开口。花棱阁顶刻有“鸳鸯戏水”“五子登科”“喜鹊登枝”等表示吉祥喜庆的图案。娶亲时,花轿红绸盖顶,边扎红绸帷子。驮轿的骡子也头系红缨,脖挂铜铃。迎亲的队伍披红挂绿,在鼓匠班欢快的吹打声中,伴着鞭炮鸣放的喜气,一路热热闹闹地走来。
  据史料记载,骡驮轿是清末民初由有钱人组成的轿行经营着,由花轿、骡子、司仪、鼓匠班子组成专门的道班,专司娶亲之职。上至宦官人家,下到庶民百姓,只要谁家娶亲都要用轿行的骡驮轿。久而久之,形成了清水河山区独有的民俗。
  骡驮轿婚俗很有讲究,婚俗程序约定俗成,一般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娶送亲双方的人数也有讲究,要求娶亲方由3人组团迎亲,聘女方由4人组团送亲,俗称“娶三送四”。娶亲的3人一般由新郎的舅舅、妗妗,哥哥、嫂嫂,姐姐、弟弟中的3人,但必须是既有长辈又有同辈,由两个辈分的亲人去迎亲;送亲的4人一般由新娘的叔叔、婶婶,姑姑、舅舅,妗妗中的4人。娶亲的亲人中不能有姑姑,送亲的亲人中不能有姨姨,俗称“姑不娶姨不送”。
  娶亲时,男方要带一条羊腿两瓶好酒,女方将男方送来的羊腿割下几根肋骨挂在轿门外,表示两家结为亲家,骨肉相连;将好酒换成两瓶水,瓶中插两根大葱,让男方带回,寓意新娘为丈夫扎根生子,传宗接代。娶亲团队到达后,鸣炮告知,女方便出门迎入上房。娶亲团队中的鼓匠班子则被安置在院落一角,简单用餐后,便打起头遍鼓乐,以提示娶聘团队开始吃饭;稍事打起二遍鼓乐,以提示娶聘双方女队员开始为新娘打扮穿装;最后再打三遍鼓乐,以示娶方催促新娘上轿。穿着一新的新娘吃些“上马饺子”后,由哥哥抱起放入花轿中。花轿中坐着3人,前面坐着娶亲的长辈,中间坐着送亲的长辈,最后坐着新娘。随行娶亲的司仪高喊一声“起轿”,鼓乐奏起,燃放礼炮,娶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返回了。  娶方的新房院落布置也有讲究。院中供神的案桌上放着一斗五谷,在五谷中央插弓箭、尺子、照妖镜和称,分别寓意射妖除魔,做事要把握尺度,夫妻恩爱称心如意。娶亲的花轿回到娶方院落后,开始卸轿,将驮轿的骡子牵走。婆婆为新娘用线拔些汗毛,名曰“开脸”,寓意新娘退掉乳毛,开始成年。花轿距天地堂前还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一对新人是脚不能踩着土地的,用两块红毡倒替着铺垫在地上,叫“倒红毡”。新郎双手捧着宝书,新娘手捧宝瓶,二人双双踏着红毡步入天地堂前。旁边有风水先生不停地往二位新人头上撒五谷,口中念念有词,寓意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来到天地堂前,在司仪的主持下,完成了传统的拜天地仪式,尔后步入洞房。新郎用箭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表示驱邪,新娘在小姑子的引领下坐在炕上。炕桌上放着一盏油灯,昼夜不灭;闹洞房的年轻人开始耍笑直到深夜。到休息时,小姑子高喊“腾喜房了”,闹洞房的人们便意犹未尽地离去。新郎的父母进入洞房,让两位新人在炕上摸他们早已放好的核桃、红枣、桂圆、花生,意思是早生贵子。
  第二天早餐后,还有一个盛大隆重的仪式,那就是拜见大小。在挂着家谱的天地堂前,司仪按照族人长幼次序,向新娘一一介绍;念到哪一位亲戚,新娘新郎都要叩头拜谢,被拜者当场拿出拜礼(红包),有专人端着小盘接过拜礼,放入天地堂前的大盘中。拜礼完毕即可回门,一场盛大的婚礼便完成了。(刘海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