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化遗产日宣传图片
化德县毛庆沟裕民遗址考古现场
《拓跋大帝》剧照
二人台舞蹈《挂红灯》
丰镇市隆盛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惠民进社区演出
2014年全市群众业余文艺调演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繁荣发展为主题,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了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构建乌兰察布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事业新格局、营造和谐乌兰察布、全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创作和演出双丰收
乌兰察布市坚持以中国梦为主题、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实施全市艺术精品工程,相继创作、生产出大型蒙古剧《忠勇察哈尔》,大型民族音乐剧《拓跋大帝》,舞剧《察哈尔婚礼》、《神马草原》、《长调》,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光棍汉与外来妹》、《酷情》和小戏《一封举报信》、《富裕之后》、《暖春》,蒙语小品《扎尔罕河》等1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打磨及复排了二人台现代戏《罪人》、晋剧大型古装戏《陈三两爬堂》、《哑女告状》等10余部优秀剧目。在2015年“中国·内蒙古第十二届草原文化节”重点剧目和小戏小品展演中,小戏《富裕之后》、蒙语小品《扎尔罕河》均获佳绩;原创蒙古剧《忠勇察哈尔》捧得优秀剧目奖等5项大奖,并应邀参加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那达慕、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艺会演;小戏《一封举报信》参加了第五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并捧得金奖等5项大奖。
文艺精品的创作和演出,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局长艾世亮介绍,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先后举办了5期全市乌兰牧骑培训班,全市乌兰牧骑队员得以全部轮训,艺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剧目、有队伍、有人才,更有广阔的演出空间。乌兰察布市文艺团体一是抓好重大节庆活动和区域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先后组织参与并举办了每3年一届的全市乌兰牧骑文艺会演,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文艺晚会,亚洲女子拳击锦标赛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国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四子王旗慰问演出,第二、三届自治区“娜仁花”奖戏剧大赛,《幸福全覆盖》主题文艺晚会,“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首届联席会专场文艺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二是加大加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力度。以自治区“百团千场” 下基层和乌兰察布市“五城联创心系万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为依托,积极组织全市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每年演出达1400多场,受益观众100多万人次。
文物保护打防并举
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实施条例》等国家、自治区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立足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文物保护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为有效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规范化建设,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按照文物保护的工作职责,积极协调市直公安、消防、边防等部门和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单位印发了《乌兰察布市文物保护工作长效机制》、《乌兰察布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安全工作突发性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形成了部门和单位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为提高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要求各旗县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一是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等宣传日,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图板提高公众保护文物光荣、破坏文物就是犯罪的法律意识。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媒介进行文物保护宣传。三是在进行文物安全例行巡查的同时,针对重点文物分布区域的农牧民通过发布通告、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每年发放材料1万多份。四是借助活跃在全市11个旗县市区的80多支农村牧区电影放映队伍,在为基层农牧民放映电影的同时,发放《文物保护法》等相关宣传资料1万余份,形成了“人人爱护文物”“人人保护文物”的社会风气。
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和各旗县市区相关单位的合作,在全市各级公安、文化部门初步建立警民共建文物保护体系,完善文物执法监督举报机制,加强对所辖地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市场的巡查工作,从源头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严厉打击盗挖、盗掘、贩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2014年,对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丰镇市金龙大王庙在保护范围违法施工事件及2名涉案人员进行处理。破获兴和县盗掘文物案,收缴文物49件,经鉴定是元代文物,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2015年,对化德县交通局修建村级水泥路工程时破坏杨家地段金界壕的事件进行行政处罚10万元。
此外,对于在配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时发现的文物遗址(墓葬),市文新广局都及时上报并进行有效保护。
2011年,察右前旗白家湾村解决村民饮水工程项目施工时,挖出西汉时期的金饰牌和金项圈等珍贵文物,均收回市博物馆馆藏。2015年,对卓资县梨花镇刘广窑村发现的金元时期的古墓葬、商都县七台镇在挖掘给水渠时发现的辽代墓葬,按照程序并配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进行抢救性发掘;对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所在地土城子村在保护范围内解决铺设给水管道项目进行查处。
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还致力于丰富展陈质量,拓宽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宣传作用。
2011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每年给市博物馆拨款300万元,用于文物征集和馆藏文物普查。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新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先后举办了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书画作品展等书画展10余次,专题性临时展览5个,举办“文博论坛”5次,组织集宁地区群众代表走进博物馆库房参观文物藏品,了解和掌握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脉络。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了“抗战先声——乌兰察布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图片展览,在学校、社区进行巡展,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第二届“中国公共考古·仰韶论坛”上,《乌兰察布市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时》获得微电影类一等奖、《公共考古新发现》获公共考古类二等奖;在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上,刘艳农、郭一宁等制作的《走进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宣传片荣获创意博物馆类一等奖。
群众文化万紫千红
乌兰察布市群众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嘎查村文化室979个、小广场(小舞台)207个。
乌兰察布市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23万多册,配备计算机120台,APP终端客户4606户,存储(磁盘整列)配置67TB,引进了超星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建立了乌兰察布市首家移动图书馆集群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自建全文专题数据库模块图书馆业务平台及门户网站等数字化管理模式,各个阅览室、读者休闲区均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提升了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水平。
2015年,乌兰察布市图书馆又建立了盲人阅览室,配备了盲人图书459册、轮椅3辆以及助听器、听说机、盲人通道、盲人厕所等设施,把盲人读者涵盖在“全民阅读”的群体中。
乌兰察布市图书馆积极开展送图书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幼儿园、进养老院、进乡镇(嘎查村)等活动,组织开展了“构建书香社会·促进全民阅读2015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和“书香内蒙古·亮丽风景线”2015年草原阅读季活动。由于业绩突出,今年乌兰察布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组织”“全区十佳图书馆”。
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先后举办了全市群众业余文艺调演、首届乌兰察布酒音乐节、魅力集宁健康舞、“艺苑秋韵”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大小型展演活动300多场;与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文化委员会、通州区韵仁文化中心共同举办了“蓝韵北京·朔漠薯都——走进房山·京蒙文化交流书画作品展”,同时还举办了“清风墨韵润山城”书画展览暨创作笔会、“举国同庆日,文化下基层”“扶残助残·为市残联献爱心”“翰墨丹青金三角·乌大张三地书画联展”“大美乌兰察布·当代中国名家书画暨书画笔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5年,在自治区举办的“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暨民歌大赛”上,乌兰察布市群众艺术馆获优秀组织奖,四子王旗乌日嘎获最佳演唱一等奖,乌兰察布市民族歌舞团王树华获最佳表演奖,乌兰察布市二人台艺术团王晓、兴和县乌兰牧骑毛俊丽获最佳风采三等奖。
乌兰察布市有声有色的群众文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乌兰察布市群众艺术馆、凉城文化馆、卓资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凉城县永兴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区十佳文化站”,四子王旗东八号乡苏计村孙铎文化大院被评为“全区十佳文化户”,凉城县张福栓民间歌剧团、兴和县云慧艺术团被评为“十佳民间剧团”,商都县七台镇都山街社区被评为全区“先进文化社区”,乌兰察布市文化馆杨翠兰、四子王旗畜牧局药检所阿润塔娜被评为全区“社区文化优秀辅导员”,四子王旗哈撒尔广场、察右后旗察哈尔广场被评为“全区特色文化广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中心广场、商都县中心文化广场、四子王旗哈撒尔广场被评为全区“十佳文化广场”。
广播影视事业持续发展
加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乌兰察布市完成1330处大喇叭广播系统工程。在完成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9.2563万户的基础上,实施“户户通”工程,解决了28.58万户农村牧区家庭看电视难问题。为扩大市本级电视节目的覆盖,将乌兰察布市新闻综合频道列入手机电视的播出范围,进一步解决了CMMB用户收看市本级电视节目难的问题。
为保障电视正常播出,完成了708台、市广播电视发射台、察右前旗和凉城县发射台建设,826站、丰镇发射台、察右后旗土牧尔台广播电视发射台和四子王旗广播电视发射台改造建设也已开工。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10个旗县市区所在地和局属发射台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以及附属设备的建设任务。转播自治区区级电视节目的10部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已全部投入运行。为扩大市本级电视节目覆盖,2013年自筹800万元资金完成了10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建设及附属设备的安装,使旗县市所在地周边50公里范围内可以利用户户通双模机顶盒收看到市县电视节目。截至目前,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35%。自治区微波干线南线电路正式投入运行,投资近400万元的微波电路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彻底结束了电视节目上下互传靠模拟传输的历史。乌兰察布市新闻综合、经济生活、生活频道3套节目的上传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顺利完成,争取中央数字电视覆盖工程为乌兰察布市16个台站新增32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及天馈线、多功器、变压器、空调、铁塔等附属设备。
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公益电影放映每年达15800多场,建成了155个农村固定电影放映点。“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城市影院7家,2015年票房收入达2600多万元。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乌兰察布市摸清了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底数,逐步建立完善全市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马头琴和东路二人台艺术研发、察哈尔民族服饰制作基地、岱海影视基地建设项目、凉城县绥蒙革命红色文化产业园、察哈尔民族工艺品制作基地等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完善了《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确定了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80余个,有23个产业项目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乌兰察布市文新广局与人社局联合,推动了四子王旗民族手工艺创业产业园建设,现有22家文化企业入驻园区。在察右后旗白音查干镇北方商贸城打造民族文化产业一条街,汇集察哈尔优质文化特色产品,为发展旅游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完成了元代集宁路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内的征地、测绘、文物发掘工作及《元代集宁路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概念设计,《元代集宁路古城文物保护规划》通过了自治区文物局专家的论证和评审。组织参加了两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主题活动,选送的32件作品9件获奖,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6个。推荐察哈尔民族工艺有限公司与北京佳佳科技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3100万元的合作项目。
艾世亮在回顾“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今年文化发展繁荣所取得的成就时说,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乌兰察布市明年文化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十三五”规划已经完成,在新的节点和新的起点上,乌兰察布市的文化事业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