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境内,有一个樟子松掩映,伊敏河环绕,红花湖偎依着的美丽地方——红花尔基。这里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松涛阵阵。夏季绿草茵茵,冬季白雪皑皑,是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胜地。2016年元旦,我和妻子与朋友们相约,驾车穿过巴彦托海镇南行,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去领略寒冬雪原樟子松的风采。
红花尔基镇位于鄂温克旗中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托海镇115公里。镇区总面积292.1平方公里。1970年建红花尔基林业局,隶属于呼伦贝尔盟林业管理局(现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有”樟子松故乡“的美誉。1985年建镇。有鄂温克、蒙古、汉、达斡尔、回、满、朝鲜等民族4056人。
2016年1月1日清晨,我们夫妻驾车与乌恩其夫妻在南屯汇合,我们这个黄金组合又开始了锵锵四人行,驱车前往伊敏。途中畅游了冬日里风情万种的白音呼硕敖包山。沿途又穿越美丽壮观的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林。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中南部的红花尔基原始樟子松林沿伊敏河、辉河流域呈带状分布在荒沙丘上,是一处独特的生物群落景观。它长250公里,宽15公里,总面积12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樟子松基地。红花尔基是鄂温克语,意为:山林峡谷。在冰封雪飘的冬季,幛子松林碧绿苍翠,松涛浩瀚、冰清玉洁。白雪覆盖了林间空地,雪地上映出奇妙的光影,冬日的樟子松林沧桑而美丽,静谧而悠远,仿佛是神话般的境界。我们四人像孩子一样的开心,在雪地里玩自拍,打雪仗,哈哈大笑,好不快乐。
红花尔基森林公园在红花尔基镇西侧,景区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物种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公园以四季常青的沙地樟子松系统和浩瀚无垠的草原湿地景观为主,兼有连绵的冈峦山岭、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银装素裹的北国冰雪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等景观资源。森林公园以翠月湖为中心,此外还有翠屏峰风景区、木屋别墅区、民俗乐园(蒙古包群)、动物园区、雪场区、了望塔景区等各个景区。游客在森林公园内可以呼吸到充满青草和树叶味的清新空气,还可以打猎、滑雪,住住蒙古包或者森林中的木头小屋,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少数民族生活状态。我们走马观花,在此逗留片刻,拍照留念后,驱车前往头道桥林场。
从红花尔基小镇驾车东南行,穿过三十多公里的樟子松林带,就是头道桥林场。头道桥因为是伊敏河上建设第一道桥而得名,全木结构,建设距今大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由于其历史地位和原始的建筑方式使其成为伊敏河流域最著名的一座老桥,它承载这大兴安岭林业的记忆,承载着林区人的诸多回忆,也成为后来旅游观光和摄影爱好者频频光顾的一个景观。
汽车在雪地公路上行驶约半个多小时,就赶到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山村-----红花尔基镇头道桥林场。山乡的狗吠、牛叫、马嘶和鸡鸣仿佛天籁之音,顷刻驱走了我们的疲倦。我们在头道桥追光逐影,一路狂拍。我们拍了头道桥的远山近树,牛棚栅栏,黄昏雪野,山乡炊烟。我们把那座木质的桥亲切的称为断桥残雪。把那两株长在一起的树叫做相思树。对风景的思念,对森林的眷恋,让我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我们沉浸在雪野山乡优美的景色中,放松心灵,净化灵魂,竟有些乐不思蜀了。时间很快过去了,已经是中午了,由于这里积雪深厚,我们婉言谢绝了妹夫巴德拉的邀请,原路返回。返回的途中,又是一路走,一路拍摄。
返程再次路过伊敏苏木北山延福寺,就到寺内拜谒祁福。延福寺始建于乾隆50年,即公元 1785年,寺名由清乾隆所赐,当时用蒙、汉、藏、满四种文字制作匾额。据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考证,伊敏苏木延福寺系呼伦贝尔地区第一所藏传佛教寺庙。延福寺蒙文名为“宝音楚固拉图寺”,自建寺以来因天灾人祸先后搬迁五次,其中最后一次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人以“破四旧”名义损毁。时隔225年(1785年至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照耀下,承载伊敏苏木地区各民族群众宗教感情的延福寺又得以重建,对此,伊敏苏木各族牧民充满了欣喜之情。为满足伊敏苏木地区三千余名藏传佛教信众的要求,同时为提升伊敏苏木地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经伊敏苏木于2009年向民族宗教事务局申请,2009年10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宗教事务局同意恢复重建延福寺,这是我国禁止修建寺庙规定出台之前最后一批批准的项目。延福寺大雄宝殿一层供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药师佛、绿度母、白度母、十八罗汉等众佛;延福寺大雄宝殿二层供奉宗喀巴、大白伞盖、莲花生大师、阎罗王、大威德金刚、黄财神、吉祥天母、六臂玛哈嘎拉等众佛。寺内香火不断,僧侣经号声声,寺顶祥云缭绕,一片吉祥景象。
(图文:许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