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杰,曾任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妥木斯的入室弟子,我区油画家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历程中,他始终在油画领域孜孜以求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燕杰于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现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由于是师范院校,各画种都在学习范围,只在最后一年(1963年)分专业学习。此时,正值妥木斯老师从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班毕业回到艺术系工作,油画专业包括燕杰在内的5名学生有幸直接受教于妥木斯教授名下,并由此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上世纪60年代末,一批热衷于油画的莘莘学子在妥木斯的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一支以妥木斯为首的内蒙古油画家群体,这支有生气、有实力的队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为中国画坛所瞩目,在历次全国性大展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而燕杰是其中最执着、创作热情最持久的一个。从毕业到现在,他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作画,先后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他作为妥木斯回到内蒙古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老师给予他的影响是“终身性”的。妥木斯认为,生活提供给艺术的符号不应是科技和生产状况的呈现。艺术没有必要给它们作广告。画家留在自己的心中的是在形、色、神、意、韵诸方面感动过自己的艺术符号。能否用好这些符号去完成艺术作品,就是创作能力。对这些符号运用的精益求精。自然是作品达到一定水平的保证。而燕杰正是这样做的。遵照老师的指引,他在创作中始终有着明确的追求,始终以草原生活为母题,不断在作品内涵和油画的形式语言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建立了自己深厚、凝重的艺术风格。
燕杰毕业后,工作和生活在鄂尔多斯草原。这里气候干旱,多风少雨,草原沙化严重,自然条件很差,但在创作上却成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经常到下面写生,与这里的牧区生活保持着长久的联系,积累了大量素材,从而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使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到过鄂尔多斯草原的人再看他的画就会知道,他对那里的生活是如何的熟悉。由于这里的地理特点,到处都是沙原,和其他牧场不同,所以畜牧业多为骆驼与山羊,连牧民穿的蒙古袍都很长,不怎么露脚。而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这些特征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可见生活所给予他的滋养是多么的丰厚。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我们的先祖所留下的文化遗存举目皆是。这些遗存显示了久远的文明进程,显示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先祖及其子子孙孙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业绩。可贵的是,燕杰作为一个画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注意到这些文化遗迹的价值。他不仅能从生活中汲取滋养,还能自觉地从地域文化的考察和研究中充实自己的表现手段。在鄂尔多斯丰富的古代文化遗迹中,他很早就考察过当地的一个久已被人遗忘的石窟——阿尔寨乌里雅松石窟,当地人称“百眼窑”。那里的壁画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画得十分精彩。他通过考察不仅为介绍这个石窟写了专论,拍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发表于学术刊物,还从这些壁画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表现手法。这些借鉴,甚至促使他的绘画从严谨的写实风格向着恣肆狂放的“表现主义”方向转化。从运笔的方式到色彩的处理,都从过去注重客观对象的描绘转向一种情感的直率表达。深厚、凝重的风格依旧,但表现性因素显然给画面带来了更强烈、更富魅力的艺术效果。从他这一类作品中不难看出,地域文化的滋养,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贾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