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行走在内蒙古的乡村嘎查,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变化扑面而来: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便民超市货品齐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文化活动室里传出的嘹亮歌声、悠扬琴声令人陶醉,文化广场上跳舞、扭秧歌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画卷真实、立体地讲述着新时期的内蒙古故事。
2014年初,自治区开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借此时机,自治区文化厅把农村牧区文化阵地和文化服务的全覆盖,融入“十个全覆盖”全力推进。时至今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正在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接通,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全区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工程实施之初,自治区文化厅在分类指导文化活动室设备配备的同时,对设施建设也提出了要求,各盟市积极响应,筹集资金,整合资源,调动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新建、改扩建了一批达标文化室。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单建、共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嘎查村文化活动室的综合服务功能,有的地区将文化室、卫生室、超市建在一起,有的将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党员远程教育、科技等设施、项目和资源进行整合,还有的与文化大院、文化户合作,政府提供设施设备,由农牧民进行日常管理。
一系列措施落地,内蒙古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就。“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前,全区嘎查村文化活动室有5300多个且达标率不高。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目前新建达标文化室达到2800多个,改扩建文化室1600多个,在建的文化室800多个,全区文化阵地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覆盖比例达到80%以上,通过多种建设和管理模式,群众可以就近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文化利民政策有了现实保障。
随着村级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善,广大农牧民对文化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一些地区基层文化阵地不足、文化活动资金短缺、专职人员缺乏等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在自治区文化厅的指导下,各盟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解决文化活动室专职人员配备问题,不少盟市设立了文化专管员和文化协理员,采取旗管、乡聘、村用的办法,由当地文化局确定工作内容,乡镇负责监督落实,使文化设施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