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草原儿女> 草原骄子

巴音巴特尔:跳跃在大漠中的绿色音符

2015-09-22 10:56:38 | 来源: 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 作者: 范亚康 | 责任编辑: 许浩成
摘要: 巴音巴特尔,一位居住在乌审旗嘎鲁图镇斯布扣嘎查的普通牧民,1977年光荣入伍,随后入党、复员、参加工作,一切显得很顺利且自然。17年来,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毅力,累计投入120多万元,围封治理荒沙3万亩,自费造林1.5万亩,成为嘎鲁图镇治沙致富第一人。

巴音巴特尔,一位居住在乌审旗嘎鲁图镇斯布扣嘎查的普通牧民,1977年光荣入伍,随后入党、复员、参加工作,一切显得很顺利且自然。随着时光的推移,在看到自己的家乡一点一点被风沙吞噬,这位曾在军营摸爬滚打过的硬汉子再也坐不住了。1995年,他毅然决然放弃优厚的待遇、舒适的工作,开始了万亩造林的第一步。17年来,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毅力,累计投入120多万元,围封治理荒沙3万亩,自费造林1.5万亩,成为嘎鲁图镇治沙致富第一人。

“他脑子有问题了吧!别人想走还走不出去呢……”乡亲们在议论。可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选择了就不能后退,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开始造林时,家人都不赞成,但是性格倔强的他并没有妥协,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的绿色梦之旅。造林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都非常大,但是见效慢,家庭收入基本全部用于治沙造林。妻子埋怨过,孩子们嚷嚷过,母亲反对过。时间长了,家人知道拗不过他,也慢慢地开始理解他、支持他。如今,就连本该享天伦之乐的78岁的老母亲也在为他的绿色之梦而忙碌着。为了来年顺利造林,每年冬天就要把网围栏拉好,孩子们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全部出动。衣服单薄常常把孩子们的手脚冻僵,哭声一次次刺痛他的心,晚上,看着熟睡的孩子们被冷风吹红的小脸蛋,他悄悄地抹去脸上的泪水,掩面而睡。有时候,为了完成造林进度,他甚至把孩子们上学的费用都挤占了。

通过不懈努力,黄沙变绿,人进沙退,巴音巴特尔的绿色梦圆了,他治理的黄沙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0%。沙是治住了,可他却变成了贫困户,除去国家生态补贴20多万元,自家的生产经营收入60多万元,他还负债40多万元。面对眼前的绿色之梦,看着这困境中的一切,他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又夹杂着许多现实的无奈。“防沙、治沙,管沙、用沙,这些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什么年年治沙年年沙化,年年沙化,年年治沙;为什么治理带不来富裕,反而致贫……”巴音巴特尔再一次陷入了沉思。在举步维艰之时,2008年,在嘎鲁图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牧民朋友介绍,他来到内蒙古沙草产业试验示范基地——乌审旗绿金沙草产业开发公司参观学习,该公司帮他建立起了一个万绿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新一轮创业计划开始了。他为了降低成本,将过去的三道大型网围栏减少为一道,共节省费用30万元;就地取材,用沙蒿搭建生态棚圈。有15户牧民响应,采取此办法,每处棚圈的成本不足1200元,砖瓦结构的棚圈每处需投资6000元以上,仅此一项节约资金7万多元。“在沙区建设生态棚圈,原材料不存在困难,而且夏季通风干燥,冬季保暖性好,每3~5年更换一次,更换下来的材料可做生活用燃料,燃料又可变为有机肥进入农田,完全可以循环利用。”巴音巴特尔说。2009、2010两年合作社采收洋柴籽1000公斤,收入7万元,种植沙芥50多亩,收入3万元;放养土鸡1800只,肉蛋总收入18万多元,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2011年,在巴音巴特尔的带领下,万绿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在沙区重点搞围封禁牧,扩大洋柴种植面积达500亩,在水源较好的地带种植100亩沙地饲料桑,为今后在沙区大面积推广饲料桑、建设苗种繁育基地打好基础。利用天然植物中蒙药材搞生态养殖,养蜂100箱,放养土鸡1800只,在洋柴根部种植生态蘑菇100亩,使参与合作的牧民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同年,在嘎鲁图镇政府的协调下,他与旗武装部合作,创建生态建设基地。预计5年内将完成造林面积6万亩,其中封沙造林1.5万亩、精品工程1.5万亩、义务造林3万亩。2012年,他申请成立巴音乌素沙漠生态苗木繁育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巴音巴特尔先后荣获乌审旗造林大户、生态建设先进个人、生态建设示范户、绿色标兵户、全市百佳十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称号。一项项殊荣,记载着他一份份艰辛的付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