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图片>

2015·国际草原论坛在达茂旗举办

2015-08-27 09:20:22 | 来源:《包头日报》 | 作者:黄忠彩 | 责任编辑:许浩成
摘要:草原同时保存着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草原民族的古代城址、军事设施遗址、宗教祭祀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墓葬遗址、各种民族文字的碑刻和文献等。国际草原论坛是达茂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起点,开创了达茂草原文化论坛的里程碑。

8月21日至8月23日,“2015·国际草原论坛”在达茂旗举办,这是继去年国际草原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第二次召开以草原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本次论坛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包头市人民政府、中国生态学会民族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主办,国家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共包头市达茂旗委员会、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此次论坛有来自国内外的68位专家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各个领域,通过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交流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真诚的交流,尝试建立国际间草原生态和发展监测机制和办法,把握可能影响本地区的全球和地区性文化、技术和经济发展趋势。同时,配合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挖掘草原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理论和运作模式,为打造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品牌奠定理论基础。

◎ 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专家王兴斌:

目前达茂旗是个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2,推动经济转型、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任务艰巨。草原文明面临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严峻挑战。如何既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又实现现代化,既实现城镇化又传扬民族传统文化,既使农牧民成为城镇居民又不离开草原家乡,是一个时代课题。草原旅游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传扬民族文化、发展区域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结合点。未来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达茂旗的汽车营地,其实就是一个个服务设施完备、文化气息浓厚、富有本土特色、游客与牧民共享的旅游小镇和旅游社区。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向北开放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达茂旗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区位特点,外联蒙古国、内通京津冀晋等内陆省市,抓住茶叶之路文化主题,开展自驾游为主导方式的观光、采风、度假、探险和跨国旅游,沿着这个方向坚持数年,达茂旗必有大变。

◎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

内蒙古草原旅游(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越,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成为发展草原旅游的一部分。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比较优势明显,内蒙古呈狭长的东西向带状结构,紧邻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与山西、陕西空间距离也较近,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性,草原文化、草原生态、草原生活、草原场地为大众观光、度假、休闲和特种旅游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具有较好的产业融合基础,旅游业综合性、融合性和带动性都比较强,也是直接增加当地居民(牧民)收入的富民产业。因此,发展草原旅游对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达茂旗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探索出具有长远发展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如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

◎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兼瞭望智库副主编 王玉光:

草原丝绸之路的机遇,自然禀赋、文化积淀深厚的商贸大通道,中蒙俄经济走廊桥头堡,中国向北开放的门户,考古发掘、文化交流和特色旅游成为融入“一带一路”突破口。草原地区在对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各类智库展开合作,建立健全科学决策体制;借助学术交流、文化旅游推广传播城市形象,弘扬中国价值观;在兄弟城市中找准自身定位,挖掘特质,错位发展;在对外开放中深挖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输出“草原钢城”模式和品牌。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齐国:

深刻理解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关注当下,提升产业品质。创意的本质是追求更高价值。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追求价值优先,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就是创意产品的评价标准。这种反效率的评价标准,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兼顾效能和价值(诸如仁德、公正),价值最大化压倒了效用最大化,创意水准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达茂旗城市定位——最令人神往的草原边境新城。城市口号:让草原新城充满人文气质;城市标识:用草原色彩装扮草原城市形象;城市色彩:把情怀赋予一座草原城市;城市雕塑:为草原新城树立新标志;城市壁画:让艺术气息弥漫草原。

◎ 国家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 邢晨声:

本次论坛有一个明显的创新,那就是我们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的学术成果有探索、有总结、有研究、有落地,伏瑞峰书记以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身份,充分展示了他和达茂旗委、旗政府一班人高度睿智的生态文明领导力。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关照着草原的兴衰、产业的平衡,引领者一个方向,这样实实在在的思考与实践,提供给我们的是构建草原生态学术体系的理由和支撑。达茂的实践,早已超越了一般性的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概念,因为他们是从示范性解决具有前沿性、国际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找到了达茂旗顶层设计的理念和定位,展开了富有示范性的全新产业布局与发展,由此,达茂具有了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标意义。国际草原论坛的愿景不是为拔高,而是为落地。只有俯身低头,才能谦虚地找到使命。我们的所有学术思想成果,都是为了草原的生存发展;国际草原论坛的使命实现在聚散之间,聚集才智、成果、聚集新闻关注、聚集投资方式,然后广惠草原,提升草原生存竞争力,而我们的专家也是聚合交流和分散实施相结合;国际草原论坛是一个开放性学术平台,是多元学术思想共享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展示学术成果、解决问题,同样在这种学术交流的碰撞中提出问题,创造思考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动态学术交流机制。

2015·国际草原论坛在达茂旗举办

◎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草地资源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是最大的,生物学价值、生态学价值、经济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目前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探索清楚。放牧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放牧系统单元由人居、草地和畜群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要有机结合,草原农业生态系统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不建议分割草原。“2015·国际草原论坛”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放牧当作是资源破坏的一个因素,放牧是利用草原、培育草原、成长草原文化的重要手段。放牧业在伦理上有自身特点,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在利用资源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不要把农耕文化的东西在牧区过度扩张,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要有机地融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与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草原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是个非常好的创举,这样我们在发展产业、认识产业上会更加清晰、明确。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

大草原不仅给游牧民族提供了草原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基础,还给草原民族带来粗犷、淳朴的特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交往迅猛发展,通过经济、文化的热络交流,各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在展示自己特点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长,人们的兴趣、性格也在向多重方向改变,使自己不断得到调整、提高、发展。

草原同时保存着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草原民族的古代城址、军事设施遗址、宗教祭祀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墓葬遗址、各种民族文字的碑刻和文献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负载着草原民族的、地方的历史和特点,是人类历史的记忆,民族文明的展现。因此我们在研究开发、利用草原的同时,要注重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真正做到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发展,使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并行不悖,达到天人合一。

1  2  3  4  5  6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