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自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以家庭草原承包为核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通过全州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让这一惠民政策不仅改善了全州的生态环境,还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怒江州实施草原承包为核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面积455.77万亩,其中:实施禁牧面积59.06万亩。实施草畜平衡面积396.71万亩。涉及全州四县29个乡镇,258个行政村、32495户农牧户、242517人。每年通过财政直补到户资金949.425万元,五年总补助4747.13万元,户均达1461元。每年实施牧草良种补贴6.388万亩,每年补助草籽折合159.4万元,五年共797万元。中央和省五年共到位转变方式项目资金和工作经费1450万元。自2011年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全州已累计申请、发放补助和到位项目资金达6994.2万元。使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及时落到了实处,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
促进了农牧民的政策性增收。怒江州每年争取国家政策性补助1108.825万元,惠及32495户农户,户均政策性增收341.3元。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加大品种改良,强化配套技术推广,草原畜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明显增加。
全州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对全州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监测与数据显示,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高度、可食鲜草产量分别比补奖政策实施前高出3.8%、7%、6%和3.5%。全州平均亩产鲜草460公斤,比90年代的297公斤增加163公斤,产量提高54%,有效遏制了全州草原生态加速恶化的势头,草原生态明显改善。
促进了草食畜牧业平稳健康发展。通过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了“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的步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了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开启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新时代。2011-2015年,全州新增牛羊标准化圈舍11.31万平方米,新增青贮氨化窖3万立方米,完成多年生人工草地更新8.76万亩,每年种植一年生人工饲草饲料地4万亩,牛羊养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全州草食畜产值31551万元,占全州畜牧业总产值100258万元的30%。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牧民不减收、牛羊肉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
加快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过程中,怒江州各县充分根据自身特色,把棚圈建设、人工种草、品种改良、规模养殖等相关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项目、牧草良种补贴项目、现代农业发展肉牛养殖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养殖业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打造了一大批草原畜牧业新亮点,通过人工种草,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草食畜牧业规模养殖雏形显现。
种草养畜步伐加快。目前,全州种草工作已由坝区辐射到山区,而且牧草种植品种也由原来的单一的皇竹草、三叶草发展到现在的黑麦草、苜蓿、青贮玉米等品种。2014年,全州实际完成种草2852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