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将来不仅像兔子一样不吃窝边草,中国将把窝边的草,养得更加丰盛。”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在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这么说。对于防治治沙,汪洋说中国政府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土地面积173万多平方公里,是国土面积的18%,其中80%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受影响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3。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今天的论坛上透露,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影响人口达到4亿之多,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多亿元。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沙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亿利资源集团治沙的事业就是其中的典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张建龙坦言,当前,我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国务院今年5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确保2016-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建立和巩固以粮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案例
在今天的论坛上,汪洋、万钢、张建龙,都提到了治沙产业化。
汪洋说,近些年来中国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中国不仅初步遏制住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持续多年的双坚守,还培育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防沙、治沙新的产业,实现了沙区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增长。库布其就是中国探索的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典型代表。
据了解,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京津冀三大风沙源之一。近30年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1.86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上已有1/3得到了绿化。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治理后的库布其沙漠沙尘天气减少95%,生物种类增长近10倍,年降雨量由治理前不足70毫米增长到300多毫米,沙丘高度整体下降了50%。沙漠中药、生物肥料、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等产业不断壮大,10多万沙区群众从中获益,人均年收入由过去不足2000元增长到1万多元,部分甚至达到3万多元。
方向
万钢透露,国家建设了库布其沙漠化防治、毕节石漠化防治、三江源的生态治理、门头沟矿区修复等国家级生态综合治理科技示范基地,带动了生态医药、生态光伏、生态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将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由“两难”变为“双赢”。他说,生态修复和防沙治沙不仅仅是投入,也蕴含巨大市场。中国亿利资源集团在多年治沙实践中,使1万多平方公里沙漠得到了有效控制,带动了沙漠旅游、沙漠健康医药、沙漠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使当地民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百姓受惠”的治沙产业化之路。
万钢指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也是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主力军。科技部将鼓励企业成为荒漠化防治科技投入、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科技进步对于荒漠化防治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