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肉牛产业构建“党建+全链+科技”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11-11 16:25:25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围绕“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发展思路,构建“党建引领、全链协同、科技赋能、消费帮扶”的肉牛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紧紧围绕“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发展思路,在中宣部定点帮扶与北京市海淀区东西协作加持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注入与机制创新,构建起“党建引领、全链协同、科技赋能、消费帮扶”的肉牛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5年,全旗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以产业链完善、科技创新赋能、消费市场拓宽为核心举措,肉牛存栏量达52.54万头,全产业链销售额突破28亿元,带动3200余人稳定就业,农牧民户均增收5000-10000元。其“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科技+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破解了肉牛产业发展瓶颈,更成为全国欠发达地区依托协作帮扶实现产业振兴的可复制范本。

健全组织体系,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构建“链上党建”组织体系。针对以往肉牛产业管理分散、部门协同不足、政策落地碎片化等问题,科右中旗于2024年6月以党建为核心抓手,正式组建肉牛产业发展党委,由旗政府主管领导担任“链长”,整合农牧、财政、科技、商务等12个职能部门资源,吸纳鸿安集团、华阳牛业、中农兴安等4家龙头企业党组织及400个养殖合作社加入,形成“党委统筹决策、部门联动执行、政企协同落地”的三级组织架构。2025年,进一步完善“每月调度、季度研判、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将肉牛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责任清单与时间节点,确保良种繁育、饲草保障、屠宰加工等政策精准落地。截至目前,已培育龙头企业链上党组织2个,打造肉牛改良示范嘎查10个,通过党组织“串联”作用,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强化人才与技术支撑体系。依托京蒙协作资源,建立“引进+培育”双向人才机制。一方面,从北京农业院校、龙头企业引进肉牛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运营等领域高端人才32人,组建“产业智囊团”,重点解决良种改良、饲草配比等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模式,引进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专家人才开展肉牛产业主题培训班,培训养殖户、合作社负责人330余人次,内容涵盖科学育肥、疫病防控、数字化管理等实用技能。同时,建成综合性现代农牧业服务中心,整合大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科技培训功能,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推动传统养殖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

完善金融扶持保障体系。针对肉牛养殖资金需求大、融资难等问题,科右中旗联合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量身定制肉牛全产业链贷款政策,通过“免抵押担保+优惠利率+延长还款周期”组合措施,降低融资门槛,对散养户提供最高50万元信用贷款,年利率下调1.5个百分点;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给予最高500万元产业链贷款,还款周期延长至3年,匹配30%财政贴息。累计投放肉牛产业链贷款32.62亿元,惠及2.6万户农牧民及6家龙头企业,有效缓解养殖户购牛、建棚、购料的资金压力,助力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夯实“种源-养殖-饲草”上游基础。

在种源端,投资1亿元建成兴安盟首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与核心育种场,累计引进西门塔尔、华西牛等核心种公牛及母牛600余头,连续三年CBI指数前100名种公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年采精能力达550万剂,累计向养殖户提供16万剂优质冻精。在全旗12个苏木镇布局980处冷配站点,实现肉牛人工授精覆盖率98%以上,3-4代优质肉牛占比提升至48%,改良后肉牛售价比未改良品种提高20%,饲养成本降低5%。

在养殖端,实施“数量倍增”工程,通过政策补贴激发养殖热情。对脱贫户、监测户改良基础母牛给予户均780元补贴,累计改良4245头。投入6641万元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项目,补贴5.42万头基础母牛,户均养殖成本降低10%。截至2025年,全旗肉牛养殖户达4万户,合作社400家,覆盖80个专业养殖嘎查,育肥牛存栏量8.5万头。其中鸿安、华阳两大规模化育肥基地存栏8000余头,形成“散户繁育+企业育肥”的协作模式。

在饲草端,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进云牧草业公司建成现代草产业物流加工交易园区,带动2000余户农牧民种植青贮玉米80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15万亩,企业按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养殖户供应加工饲草。同时,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全旗青贮和黄贮秸秆产量达650万吨,牧草产量200万吨,可满足150万头牛饲草需求,2025年通过饲草种植、秸秆回收,带动600余户农牧民户均增收3万元。

做强“交易-加工-物流”中游枢纽。

在交易环节,建成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吸纳8354户实名制会员(其中科右中旗占67.48%)。实施“交易费用减免”政策,其中脱贫户、监测户交易每头牛减免40元费用,2020年以来累计减免600万元,惠及1.5万脱贫人口。2023-2025年,交易中心累计交易牛羊390万头只,交易额突破95亿元,有效降低农牧民交易成本,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肉牛流通。

在加工环节,投资2.7亿元建成华阳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形成年屠宰分割10万头肉牛、配送20万吨牛肉的产能。项目投产以来,累计屠宰加工肉牛1.2万头,加工牛肉3.9万吨,累计为农牧民节省费用400余万元,惠及1万余人。同时,推动加工产品升级,开发真空包装冷鲜肉、牛肉卷等20余种产品,填补本地精深加工空白。

在物流环节,依托京蒙协作拓宽冷链配送网络,与首旅慧科、京东物流合作,构建“产地预冷-干线运输-终端配送”全程冷链体系,牛肉产品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025年,通过冷链物流配送的牛肉产品占比达70%,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有效解决“鲜活产品出旗难”问题。

科右中旗鸿安大庙牛羊交易市场(资料图)

拓展“品牌-渠道-消费”下游市场。

在品牌建设上,注册“科右中旗牛肉”地域品牌,进一步优化产品包装,突出“兴安盟生态原产地”标识,开发家庭装、礼盒装等多元规格。2025年,在海淀区举办“歌游内蒙古兴安好物进北京”等展销活动20余场,通过苏木镇负责人推介、非遗文化展示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科右中旗牛肉”成为北京市场知名特色农产品。

在渠道拓展上,构建“线上+线下”双循环销售网络。线上与辛选集团、832平台、京东合作,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牛肉产品88万单,销售收入3.76亿元。线下在海淀区设立“兴安好物”展销专柜12个,推动产品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2025年1-10月北京地区销售额达1.2亿元。同时与首旅集团合作,推动34吨牛肉卷入驻首旅慧科线上平台,开辟文旅消费新场景。

科技创新赋能,驱动产业品质升级

搭建“智慧牧业”技术平台。引进新盟风控、易瑞生物2家A股上市企业,投资建成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项目“一院三中心”——科右中旗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研究院、国家级标准中心、品质评价中心、检测检疫中心,以及易瑞生物农畜产品检验检测创新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养殖环境、肉牛生长数据,为养殖户提供精准饲喂方案。依托检测中心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质量管控,2025年肉牛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成功开发“无疫无抗”牛肉产品,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推广绿色养殖与降本技术。实施抗菌药减量化行动,推广中药防疫、益生菌饲喂等绿色技术,降低抗生素使用量,2025年肉牛养殖抗菌药使用量较2024年减少15%。同时,推广精准饲喂技术,根据肉牛不同生长阶段定制饲料配方,肉料比从1:6.5优化至1:5.8,每头牛养殖周期缩短1个月,成本降低800元。此外,支持养殖户购置自动TMR机、智能化保定分栏设备,全旗养殖机械化率提升至45%,减少人工成本投入。

推动产品精深加工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华阳公司将普通牛肉加工为雪花牛肉、牛肉预制菜,产品附加值提升2-3倍。鸿安公司开发牛肉干、牛肉酱等休闲食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2025年,全旗肉牛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达35%,有效摆脱“卖原料”的低端困境,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深化消费帮扶,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化京蒙协作产销对接。依托海淀区帮扶资源,2025年组织科右中旗企业参与“兴安好物进北京”“新米进京”等对接活动20余场。北京市商务局、海淀区商务局、首旅集团等单位组织30余家消费企业与科右中旗生产企业精准对接,签订合作意向书,涵盖鲜食玉米、牛肉等8大类产品,意向金额达8000万元。同时,邀请北京商超、电商平台、餐饮企业赴科右中旗考察,建立“订单农业”合作关系,2025年签订肉牛直采订单1.5万头。

创新“文旅+消费”帮扶模式。结合科右中旗草原文化、非遗资源,设计“肉牛产业+文旅”体验路线,邀请北京市民开展“原产地探访之旅”,游客可参与肉牛养殖体验、牛肉美食品鉴等活动,带动牛肉产品线下销售3000万元。同时,开发“牛肉产品+非遗文创”组合礼盒,将蒙古族刺绣、银器等元素融入包装,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礼盒产品在北京市场溢价达50%。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海淀区总工会与科右中旗签订长期采购协议,每年订购300万元特色农产品,优先采购肉牛产品。推动海淀区学校、医院与科右中旗养殖合作社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025年定向采购牛肉产品500万元。

2025年,科右中旗肉牛产业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产业链、科技赋能等举措实现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全旗支柱性产业,为实现农牧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未来,科右中旗将以更系统的规划、更务实的举措,推动肉牛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供稿: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