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深化“组团式支援+精准化对接”教育帮扶机制,以“师资强基、校际结对、职教提质、学生赋能”为抓手,通过派驻帮扶团队、共建教研平台、打造特色专业、开展研学实践,构建起“全链条、多层次、可持续”的教育振兴生态,推动教育帮扶从“资源输入”向“能力提升”跨越,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范本。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科右中旗曾长期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均、职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等难题。依托京蒙协作与北京市海淀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科右中旗积极引入海淀优质教育资源,从办学理念到教育水平等多方面都有了极大提升。
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新选派教育人才5名(其中帮扶校长2人、短期支教教师3人),推动旗内12所中小学、1所职业学校与北京优质学校结对;开展“京蒙同心”研学活动4场,惠及师生950余人。2025年,科右中旗本科上线率达56.16%,同比增长6.02%,特控线上线率达11.64%;中等职业学校本科、专科上线率达98.69%,实现从“补齐短板”到“提质增效”的跨越式发展。
师资“组团式”培育,打造带不走的骨干队伍
海淀区以“按需选派、精准赋能”为原则,通过“线下派驻+线上研修+专项培训”三维模式,推动科右中旗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系统性提升。
线上线下联动研修,拓宽成长渠道。搭建“京蒙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开放北京优质课程资源,覆盖旗内所有中小学教师。开展“海淀名师讲堂”系列培训12场,邀请北京教育专家围绕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内容授课,培训教师800余人次。组织旗内学校72名干部、教师赴北京跟岗实训,其中巴彦呼舒第三中学7名教师参加全国教育教学年会,9名教师到北京一零一中学研习培训,沉浸式学习校园管理、特色办学及“双新”示范校建设经验。
依托教育机构精准赋能,补充资源缺口。通过京蒙协作引进北京先进教育机构,其中北京猿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科右中旗7所学校捐赠“斑马百科”优质教育资源,包含昆虫、天文、航空航天等18个百科主题和4个百科Mini主题,打造沉浸式科普学习体验,缓解科普资源城乡分布不均问题,覆盖109个班级、师生4000余人。同时,海淀区协调教育机构向巴彦呼舒第一小学捐赠价值80万元的智慧教学设备,协助建成2间多媒体教室,实现远程同步课堂全覆盖。
健全激励关怀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挂职团队深入开展调研,会同本地校领导共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其中科右中旗职业学校挂职校长张冶指导学校修订绩效分配方案和评优评先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为有热情、有想法的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支持其牵头组织学生活动、开发特色课程、参加技能竞赛。2025年学校教师主动申报教研课题3项,开发特色课程3门,开发了工单式教材3本,指导学生参加盟级中职技能竞赛的6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校际精准化结对,构建资源共享新格局
以“强弱互补、特色共建”为导向,推动科右中旗学校与北京优质校深度对接,实现管理理念、教学资源、办学特色的全方位移植。
基础教育全域覆盖,打造特色样板。推动旗内12所中小学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十一学校等15所优质校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明确课程共建、活动共办等8项具体任务。其中巴彦呼舒第三中学于2023年4月正式纳入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设立“北京一零一中实验班”,聘请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霍艺红老师为实验班名誉班主任。北京一零一中为巴三中授权使用教务管理系统,提升成绩分析与管理能力,并带领其加入人教社“新高中校本教研创新发展共同体”,开展九大学科教师校本教研专业提升项目。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加入“4+5+N”京蒙职教发展联盟,北京帮扶团队深入调研后,针对学校“学生动力不足、教师士气低迷、管理执行力弱”的三重困境,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推动学校顺利通过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验收。分三批次组织23名教师到北京跟岗学习,选派12名教师到2家企业实践锻炼,培育“双师型”教师26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深化教学研讨交流,促进经验互通。2025年,两地共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研讨、观摩课、集体备课、听评课专题讲座等活动270余次,累计听课826次、评课629次、集体备课276次、专题讲座45次。北京帮扶团队借鉴“扁平化管理”经验,指导旗内3所试点学校优化管理制度,建立“教师绩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缩短问题反馈周期,提升管理效率。
学生“全方位”赋能,培育全面发展人才
以“点燃信心、拓宽视野、提升素养”为目标,从日常行为规范、研学实践、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入手,助力科右中旗学生成长成才。
聚焦“微改变”,树立学习信心。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动力匮乏的问题,帮扶团队与校领导从日常“小事”突破,制定《两操量化评分细则》与《班级卫生标准》,明确队列整齐度、动作规范度、卫生清扫范围等要求,由学生会每日检查评分,每周公示班级排名。设立“流动红旗”奖励机制,对“两操”与卫生评比双优的班级,在升旗仪式上公开表彰,邀请学生代表分享经验。同时,要求班主任每日早自习强调纪律、定期开展行为规范主题班会,避免“运动式整改”。经过一学期实践,学生出勤率显著提高,课间操队列整齐划一,校园环境整洁度大幅提升,扭转学生散漫心态,为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开展研学实践,拓宽认知边界。依托兴安盟自然资源、红色文化及北京优质资源,定期组织两地师生开展研学活动。结合清明节、抗战胜利日等节点,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科右中旗周边工农业资源,组织学生到京科发电厂进行工业体验创新综合实践活动。邀请航天员来校作报告,建设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规划航天科普课程。2025年开展“京蒙同心”研学活动4场,惠及师生950余人,连续3年组织160余名优秀学生赴京研学,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
搭建育人平台,提升综合素养。拓宽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家校沟通渠道,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联合检察院、信用联社等部门,构建社会育人平台;依托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承办节日、纪念日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利用班级评价结果建立学生分类发展性评价体系,优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促进核心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
长效机制系统化构建,保障帮扶可持续推进
建立“双向对接、考核激励、资源整合”三大机制,推动教育帮扶从“阶段性行动”向“常态化工作”转型,确保帮扶成效长效稳固。
双向联动机制,强化沟通协作。挂职团队实行“月汇报、季总结、年评估”机制,即挂职教师每月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进行工作总结,每年对挂职成效进行评估,相关结果经挂职团队各层级领队审核后反馈到北京市海淀区有关部门,既严格规范了挂职干部的管理,又便于后方单位实时掌握挂职团队工作动态,及时调动各类资源支持挂职教师教学。学校每月与北京结对校召开视频会议,同步教学进度与教研计划,确保资源对接精准。
考核激励机制,压实帮扶责任。将教育帮扶纳入两地乡村振兴考核核心指标,考核内容涵盖教师成长率、学生上线率、结对任务完成率等,对成效显著的学校及教师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海淀区对选派的帮扶教师实行“职称评定优先、绩效奖励倾斜”政策,科右中旗为帮扶教师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支教补助,办理旗域4个国家级景区免费入园证。为支教教师颁发“优秀支教教师”荣誉证书,2025年2名派驻校长获评科右中旗“担当作为好干部”。2025年春节、教师节等节假日前夕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切实加强人文关怀。
资源整合机制,优化保障体系。两地教育部门联合搭建资源整合平台,统筹调配优质课程、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形成“责任清晰、协作高效、保障有力”的格局。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成效清单”三单管理机制,实现帮扶资源精准匹配;构建“政府+学校+高校”协同格局,政府统筹帮扶资金优先保障实训设备与基础设施建设。
2025年,海淀区与科右中旗的教育协作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从师资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到校际资源的深度融通;从学生素养的全方位培育,到长效机制的扎实构建,每一项举措都紧扣“精准”与“实效”,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未来,两地将以更高标准深化教育帮扶。持续扩大“互联网+教育”覆盖面,推动智慧教室与实训平台向偏远乡镇学校延伸,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师生。同时,进一步完善本土教师培养梯队,通过“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等模式,加速形成“带不走的骨干队伍”,让教育振兴的火种持续传递,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京蒙同心共育的桃李,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供稿: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