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科右中旗: “小豆角”种出“吉祥”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11-11 14:16:11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苏文彦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茫哈苏木依托本土企业吉祥爱里,创新“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合作+订单生产”模式发展豆角产业。

曾经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受科尔沁沙地风沙侵蚀影响,耕地闲置、人口外流问题突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域,面临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难题,农牧民收入依赖传统种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2015年中央宣传部定点帮扶该苏木,为其确立“吃生态饭”的发展导向。2021年京蒙协作深化,北京市海淀区通过资金倾斜、技术引进等助力,以本土企业吉祥爱里为核心,创新“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民合作+订单生产”模式,推动有机豆角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024年该发展模式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2025年,巴彦茫哈苏木进一步打造120亩标准化豆角种植基地,培育劳务品牌、联动国企,其有机干豆角产业化示范项目创业人才团队成功入选2025年度“兴安英才”工程团队名单。目前项目已带动全旗1800余农户种植豆角3000余亩,惠及1万余人,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参与种植的脱贫户、监测户占比近20%,平均每户年增收近2000元,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京蒙携手,合力托举,“小豆角”登上“大舞台”

资源倾斜提供设施建设资金。近年来,中央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先后投入大量帮扶资金,在巴彦茫哈苏木党委、政府的协调规划下,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通过场地建设、设备购买、技术引进等方式,大力发展有机豆角产业。2021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先后投资350万资金建设有机蔬菜加工基地及于集直播、展览、体验、培训等内容为一体的多功能厅。 

政府搭台与企业主导同步推进。为达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本土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双赢目的,科右中旗旗委、旗政府和巴彦茫哈苏木党委、政府开展“全程跟踪式”服务体系:一方面,企业保障“供应链+技术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为种植豆角农户免费发放种子、提供技术指导、签订定向收购协议,保障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价;另一方面,科右中旗旗委、政府将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转化为庭院经济奖补,激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豆角,既拓宽增收渠道,又为企业稳定供应原材料。苏木党委、政府为企业与农户提供政策支持、风险规避与市场对接支持,促进了更多农户参与豆角种植。

依托自然优势实现有机产品认证。吉祥爱里企业生产线和种植基地均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充分利用本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有机肥料优势,在豆角的培育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抗生素、生长剂以及转基因技术。在收获采摘时,不用水泥地晾晒、不用化学方式脱水、不熏硫护色,避免污染,并保留豆角的自然风味和营养。

联农带农,品牌打造,“吉祥爱里兴农人”落地生根

就业增收与合作生产双向发力。一是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吉祥爱里优先招聘附近的闲散劳动力,为巴彦茫哈苏木脱贫户、困难户、农牧民等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从事采摘、清洗、风干、包装、运输等工作,安置劳动力60余人,每人年均增收3万元。二是推进合作生产。“我家种了2亩豆角,5000多斤都卖了,挣了一万多块钱,比种玉米挣得多多了。来年我们还想接着种。”谈起豆角,来自义勒利特嘎查的农户白金胡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吉祥爱里先后与科右中旗境内5个苏木镇、14个嘎查村的1800余户农民开展合作生产,户年均增收2500—8000元不等,惠及当地群众1万余人,形成“企业增效、农户增收、产业升级”的多赢格局。三是拓宽产品内容。在有机干豆角的成功基础上,苏木党委、政府推动吉祥爱里积极开发萝卜干等新产品,以提供政策补贴的形式,推动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目前,企业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具备年加工蔬菜800吨的生产能力。

品牌打造与就业能力同步提升。一是技能培训强本领。2025年,巴彦茫哈苏木以敖力伯嘎查为试点,集体流转120亩耕地实施标准化豆角种植,企业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并与嘎查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消除种植风险。目前,基地实现豆角总产量50万斤,纯收益超10万元。同时,创设30余个临时岗位,带动务工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既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此外,苏木党委、政府与科右中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并组织实践操作,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1期,培育409名学员。与此同时,与企业建立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精准推荐群众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电商赋能促转型。2025年,吉祥爱里已举办11期电商培训,吸引409名学员参与,大力帮助学员掌握电商运营技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传统产业与电商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三是劳务品牌助发展。“吉祥爱里兴农人”劳务品牌创建积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劳动力参与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带动配套产业兴起,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苏木党委、政府建立输出对接机制,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为100余名学员成功荐岗,让闲散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2—3万元。2024年,“吉祥爱里兴农人”劳务品牌被认定为旗级劳务品牌。2025年,吉祥爱里被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评为“京蒙劳务协作就业基地”。

云端线下多维助推,全力巩固全球减贫案例成效

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及海淀区积极帮助巴彦茫哈苏木有机豆角拓宽销售渠道,让这种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走上全国百姓餐桌,实现消费端与生产端互利共赢。

云端突围。协调参加中央单位直播带货活动,在抖音、美团、快手、832平台、微信视频号等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产品触达线上消费群体。

线下亮相。推动有机干豆角产品亮相人民网举办的中国乡村振兴大会、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绿品出塞北京有约”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荐会、首届高联采高效后勤餐饮博览会等高端平台,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资源对接。邀请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北京市消费帮扶双创中心、上海内蒙古商会等开展实地考察,推动首都优质市场资源与企业精准对接,实现产销精准匹配。

拓展版图。积极与国品优选(北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对接,签订定向采购合同。国品优选凭借自身广泛的市场资源和强大的销售网络,为吉祥爱里产品搭建起直达全国消费者的桥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与包装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销量。

品牌认证。成功获得兴安盟“源在兴安”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并通过天猫、京东等平台覆盖全国1000余家实体店,实现产品从“普通豆角”到“优质优价”的跨越。

经过多年培育,科右中旗豆角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农牧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社会效益突出,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生态效益凸显,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从产业规模与产值来看,经过多年培育,科右中旗豆角产业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态势。3000余亩的种植面积不仅填补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空白,更创造了2000余万元的产值,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1800余户参与种植的农户中,脱贫户与监测户占比近20%,通过豆角种植实现了稳定增收,平均每户年增收近2000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如义勒利特嘎查农户白金胡种植2亩豆角便实现1万余元收入,较传统玉米种植收益提升3-5倍。此外,庭院经济的推广让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形成“主业+副业”的增收格局。

在人才培育与就业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对接”的模式,累计培育409名掌握豆角种植、电商运营等技能的学员,其中100余名学员通过精准荐岗实现稳定就业,从“闲散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既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外流问题,又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专业人才。2025年打造的120亩标准化豆角种植基地,不仅实现50万斤总产量、超10万元纯收益,还创设30余个临时岗位,带动务工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进一步壮大了嘎查集体经济,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区域品牌建设层面,“吉祥爱里兴农人”劳务品牌升级为“京蒙劳务协作就业基地”,极大提升了区域知名度与美誉度。

巴彦茫哈苏木生态脆弱,豆角产业采用有机种植模式,严格遵循有机食品标准,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对土壤、水源的破坏,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此外,规模化种植有效利用了闲置耕地,通过植被覆盖降低了风沙侵蚀强度,实现了“种出经济作物、护住绿水青山”的良性循环,为生态脆弱地区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提供了实践样本。

(供稿: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