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安岭的群山环抱中,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正悄然完成一场从“传统农耕”到“艺术村落”的精彩蝶变。这个隐于青山中的边陲村庄,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下,以“文化明水河·艺术西口村”为发展坐标,通过深挖乡土文化、夯实产业根基、精准链接市场,走出一条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2025年,西口村成功跻身国家2A级旅游景区行列,成为兴安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样本。
文化铸魂唤醒内生动力
守护文化根脉,蹚出增收新路——这已成为西口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与共同行动。2024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派驻第一书记丁哲的带领下,西口村系统梳理洮儿河流域文化,挖掘村史档案、族谱与口述历史,把闲置老村部改造为168平方米的洮儿河文化馆。如今,这里不仅是村民回味乡愁的精神家园,更成为游客感知村庄历史与温度的窗口。
艺术赋能,为乡村注入时代气息。2023年至2025年,西口村连续三年举办“美丽阿尔山乡村文化艺术季”,吸引全国多所艺术院校师生驻村创作。他们以村庄为画卷,完成数千平方米墙绘,打造数十件艺术装置,逐步构建起南山乡野艺术圈、看山艺术馆等特色空间,推动“艺术村落”从理念走向实景。在第三届“美丽阿尔山乡村文化艺术季”中,国家艺术院团的专场与村民自编村歌《西口村是我家乡》同台演出,唱出了深植于黑土地的乡愁眷恋,也舞出了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非遗传承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2025年,西口村柳编技艺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民们通过系统培训,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使日常农用柳编蜕变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柳编不仅成为研学体验的热门课程,更带动20余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完成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跨越。
产业筑基构建文旅发展闭环
2025年,兴安盟躲在西口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统一负责品牌管理、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与服务质控,彻底改变以往“标准不一、分散经营”的粗放局面,为乡村振兴装上“核心引擎”。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西口村精准发力、逐项突破。在“吃”的打造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师生驻村八个多月,以阿尔山特色食材为本,推出“西口十八碗”3.0版“故事宴”,将地方风物与人文叙事相融合。通过专项培训,村里厨师不仅掌握烹饪技艺,更深入理解菜品文化内涵,使乡土菜肴成为游客的味蕾记忆。在“游”的整合上,驻村工作队串联南山乡野艺术圈、西口一号牧场与柳编工坊等资源,推出多条沉浸式旅游线路,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需求。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西口村携手中国旅游协会妇女旅游专业委员会、兴安盟职业技术大学、抖音等机构,开展分层分类培训,为就业村民夯实旅游接待与客房服务技能,为创业村民传授民宿运营与电商直播经验,并培育出一支“爱西口、懂西口、会讲解”的乡土讲解员队伍。截至目前,柳编非遗课程已吸引十余批中小学生体验,“南京大蓝鲸”等知名研学机构也专程定制洮儿河生态、乡村艺术等主题研学活动,人才效益持续转化为产业动能。
市场拓路西口魅力走向全国
酒香也怕巷子深。西口村坚持用好资源主动对接大市场,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软文化+硬认证”组合策略,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线上,村庄打造“洮儿河畔西口村”视频号,自主摄制村庄故事、生态美景与非遗技艺内容,精准触达年轻受众;线下,对接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等机构,吸引艺术院校师生与青年艺术家驻村创作,形成“以人带流、以创促宣”的良性传播生态。
2025年,西口村成功创建国家2A级旅游景区。这一权威认证,不仅成为西口村打开更广阔市场的“金钥匙”,更显著提升了西口村在旅游市场的公信力与辨识度,推动其被纳入多家旅行社推荐路线,散客接待量实现同比显著增长。如今,游客可登临南山乡野艺术圈尽览村居新貌,耳畔回荡悠扬村韵,亲手编柳编、品“西口十八碗”,沉浸体验“慢种慢养慢生活”的乡村哲学。
从文化洼地到精神高地,从传统村落蜕变为艺术景区,西口村的实践印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旅游是产业发展的“桥”与“路”。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持续帮扶下,西口村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在北疆大地上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文:丁哲、王美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