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风吹草浪,治渠草原的牧歌在云端回荡。这里,党支部的旗帜映红江畔的晨光,牧民用手掌托起生活的希望,两张沉甸甸的许可证——《种畜禽生产经营 (玉树牦牛)许可证》《种畜禽(青海高原型藏羊)生产经营许可证》如双翼振翅,驮起一个牧业强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绿色振兴梦。
从“散而小”到“大而精”,从传统放牧到指尖牧云,治多县治渠乡依托传统和技术,书写着“江畔之乡 •五彩治渠”的共富新篇。
生态底色:绿色认证筑牢品质保障
治多,藏语意为“长江源区”,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是全国主体民族比例最高、地区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为重要的县城之一,素有长江之源、动物王国、中华水塔、嘉洛宝地之美誉。境内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漫步于此,你能看见青藏高原蓬勃的生态畜牧业图景。2023年,治多县牧业资源通过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全域认证,成为青海首个实现“草场-牲畜-产品”全链有机的牧区。
在这里,有机不仅是标签,更是治多人对长江源头的庄严承诺。
治渠乡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将生态意识深植牧民心中。种畜场严格划分生产区、生活区与无害化处理池,确保牛羊繁育“零污染”。
双证引擎:种源攻坚与产业链破局
2023年,江庆村捧回《种畜禽生产经营(玉树牦牛)许可证》,治多县首个良种繁育基地由此诞生。这张许可证背后,是一套“玉树牦牛育种核心群-繁育群”的科学体系,通过基因优选提升牦牛抗寒性与产肉率,为高原牧业注入“硬核竞争力”。
同步崛起的还有“3R”产业链(肉、乳、绒)。治多县建成 5个合作社示范社,年输出牦牛肉200吨、奶 100吨、绒毛 50吨,开发16种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分割的 28类肉制品,让一头牦牛的价值大幅飙升,设立多家体验店,让有机牦牛肉走向全国千家万户餐桌。
云端牧歌:数字芯片叩响智慧牧业
走进江庆村牧场,每头牦牛颈间的 5G芯片闪烁蓝光——这是玉树州首个“云端牧场”的科技印记。牧民轻点手机,牦牛的定位、体重、疫病信息实时跳动,音乐养畜系统自动播放舒缓曲调,连称重都实现了“图表化智能盘点”。
这套系统覆盖 500头种畜档案,从养殖到屠宰全程溯源。数字赋能下,江庆村合作社三年内整合草山 126万亩,牲畜增至1058头,人工成本下降40%,牧业效益翻了两番。
共富密码:党建红绳系紧牧民钱袋
“跟着北斗星不迷路,跟着共产党会幸福!”江庆村党支部将民谚凝练为“北斗星”党建品牌,推行“一线工作法”:干部走进帐篷解难题,党员带头入股合作社。江庆村种畜禽(玉树牦牛)生产经营许可证取得以来,盈利220余万元。2024年 12月,牧民挤满便民服务中心, 75万元分红份额牌堆成“山”,分红的喜悦温暖高原寒冬。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牧民”模式:收益 70%分红、20%管理、10%反哺村集体。村两委制定“透明三原则”——理事会民主决议、监事会全程监督、财务流水全公开。村民一个个从观望到入股:“以前怕养不好牛,现在跟着支部干,年年有钱分!”牧民喜悦感慨。
同卡村的“觉哇”党建品牌更带动全县乃至全州推广“同卡模式”: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历年累计分红1300余万元。自(青海高原型藏羊)生产经营许可证取得以来共盈利130余万元;2025预计分红70余万元,印证了“党建强则产业兴”的治渠实践。
“江畔之乡 •五彩治渠”的两张许可证,是种业的金钥,是有机的誓言;一端连着长江源头的绿水青山,一端通向牧民鼓胀的衣囊。
在“江源玉树 •生态治多”,一幅生态畜牧业画卷十分亮眼:红的是党旗,绿的是草场,黑白色是牛羊,金色是牧民眼里的光芒……
(文/图:大美,摄像:王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