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电叶片在科尔沁草原上划出优美弧线,数不清的光伏板汇成一片片“蓝海”在阳光下延展,一条条银线将清洁电力送入工厂车间与寻常百姓家。通辽市,这座昔日的能源重镇,正将取之不尽的“风光”禀赋,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澎湃绿能,以“绿能高地”筑巢引凤,以“电价洼地”激活产业发展,书写着“风光无限”的绿色转型答卷。
风光并举:从资源禀赋到产业规模
通辽市的绿色蜕变,始于对6000万千瓦风光资源的深度挖掘。作为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这里不仅有二类风资源区年均超4000小时的可利用风速,更有年日照3100小时的太阳能富矿。依托鲁固直流外送通道,两批“沙戈荒”风电大基地项目已相继并网,总规模达338万千瓦,年发电量相当于替代标准煤321万吨。在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0MW复合光伏项目的蓝色矩阵下,牧草与光伏板共生,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全部就地消纳,成为“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典范。
霍林郭勒市100MW复合光伏项目
“十四五”以来,通辽新增新能源装机820.69万千瓦,在建项目336万千瓦,已批复待开工项目682万千瓦。京能国际238万千瓦风电项目等重大工程的落地,让这座城市的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六成,每年输送的清洁电力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千万吨。第三批120万千瓦“沙戈荒”风电项目年内开工后,将进一步筑牢通辽在东北能源格局中的绿色地位。
协同开发:绿电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通辽金风科技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风电主机。这座以龙马重工为链主的蒙东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已集聚12家上下游企业,形成2000套风电主机、1180套叶片的年产能。在园区,平均每90分钟,就能实现一支125米长的巨型风电叶片高效下线。从“发电卖电”到“造机集群”,通辽的新能源产业正实现全链条升级,2025年相关产值有望突破百亿。
扎铝二期35万吨绿电铝项目
产业链的延伸背后,是“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创新思路。针对电解铝等高载能产业,通辽实施“一企一策”绿电替代,已为铝产业配套新能源157万千瓦,年消纳绿电超30亿千瓦时。霍林郭勒园区的增量配电网更创造了“电价洼地”,到户电价降幅达15%~27%,吸引了一批绿电偏好型企业落户。锦联集团的自备电厂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不仅降低了用能成本,更让电解铝产品贴上了“绿色标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通辽市构建起多元储能体系:88.75万千瓦/171.2万千瓦时的电源侧储能项目已投运,140万千瓦/560万千瓦时的电网侧储能计划年内将全部启用,扎鲁特旗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也进入核准阶段。“风光火储一体化”的调度模式,让新能源消纳率稳定在95%以上,确保清洁电力“发得出、用得好”。
模式创新:从本地实践到区域协同
库伦旗的村民姚信最近多了个新身份——“光伏房东”。户用分布式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村民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安装光伏板并网发电,板下还可供农户种养殖、生产使用,因此受到不少村民欢迎。姚信家的电压变压器容量为50千瓦,能安装45片光伏板,不仅满足自家用电,每年还能增收几千元,这是通辽推进农村能源革命的缩影。库伦旗作为国家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5.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启动,为农村地区能源安全和炊事、取暖电气化提供了有力保障。风机矗立在草场沙地,光伏板铺展于农家屋顶,新能源成为了农牧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草原上的风电场
通辽还积极拓展区域合作,以“飞地经济”开创跨区域能源合作新模式。兴安盟送电通辽项目总装机278.9万千瓦,待全部投运后,年均可向霍林郭勒市输送绿电约90亿千瓦时,同时拉动兴安盟相关投资约130亿元。既盘活兴安盟的风光资源,又为通辽铝产业提供稳定绿电。与此同时,扎鲁特—青州特高压±800千伏直流外送通道,以及与东北主网相连的巴林—奈曼—阜新等15条500千伏电力联络通道穿越科尔沁沙地,宛如一条条“绿电动脉”,将通辽的绿色能源输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资源开发与区域合作的双赢。
从“沙戈荒”上的风电矩阵到屋顶光伏的万家灯火,从装备制造的集群发展到跨区合作的能源纽带。微风拂过西辽河畔,如今的通辽大地,正以绿能为笔,变资源优势为产业胜势,处处彰显着绿能发展的蓬勃活力,在北疆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新画卷。
(文: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