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扎拉嘎:矢志向绿的“愚公”

发布时间:2025-07-17 16:35:00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有沙的地方,就有着一位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险的勇士——金扎拉嘎。

哈吐布其系蒙古语,意为“门槛”,地处科尔沁沙地锁边带,那是风沙“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满天飞沙,大漠苍茫”,嘎查没有诗词中的浪漫情怀,只有风沙留下无尽的灾害。1995年,总面积9.67万亩的哈吐布其嘎查有54%面积都是沙地和盐碱地盐碱渗入耕地,地上不长庄稼,黄沙埋没草场,百姓的眼中不再有绿意,只有沙粒钻进睫毛的刺痛。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吐布其人,金扎拉嘎年轻时就走遍了嘎查的沟沟岔岔,亲眼看着曾经绿草茸茸的山地渐渐变成随风滚动的黄沙。谈起以前,金扎拉嘎的记忆里总有一片朦胧,那是黄沙吹起的愁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回忆起往事,金扎拉嘎脸上的褶皱不自觉加深,“家家户户因为黄沙种不出地、养不起牛,只好卷起铺盖,远离家乡,我们嘎查也成了人人避之的‘落后村’”。

面对“沙进人退”的困局,很多人选择离开,但金扎拉嘎选择了坚守。“我放不下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如果你也走、他也走、我也走,那这里就真的没有希望了,我不能让子子孙孙无家可归。”故乡的情结拴住了这位年轻人,治沙的决心留下了这个“真愚公”。

回溯到2000年,一则“退耕还林”的消息从首都发出,漫过草原,传到了哈吐布其嘎查,也让金扎拉嘎看到了“破题之举”,他开始积极宣传政策,让大家看到国家给予的“治沙”保障。也是在这年,金扎拉嘎带领嘎查百姓正式吹响了防沙治沙的号角。

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得更长远,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2012年,金扎拉嘎不负众望成为了新一届嘎查书记,他上任的第一句话就是:“不种树、不种草,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为了“种”出头,为了那片“绿”,金扎拉嘎这一坚持就是25年……

刚开始种树时,没有机械,全靠人拉肩扛,一桶水、一把草、一棵苗,就是金扎拉嘎的“武器”.种的速度抵不过沙的流动,但金扎拉嘎不退缩,靠着“壮士断腕”的决绝,在沙海中摸爬滚打,压沙障、固沙带、栽苗木,一群人仅用双手和汗水,去对抗沙海,播撒希望。

渐渐地,风小了,沙少了。但是心中的那片绿还是没能泛起,直至2017年,中央宣传部开始定点帮扶哈吐布其嘎查,金扎拉嘎再一次把握住机会。他邀请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谭安东来到家中做客,把自己的“黄沙噩梦”和“绿色地图”进行了长达一天的叙述,他说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但是不敢停下来,因为他知道这“绿”,就在眼前了。


2019年,中央宣传部捐款100万元在哈吐布其嘎查种植了1500亩沙棘林,金扎拉嘎带领广大群众用真心、用真情,将团结拧成一股绳,在黄沙大漠中将这座“绿色屏障”牢牢筑起。如今,1500亩沙棘林枝繁叶茂,牢牢锁住片片黄沙,只过滤出阵阵微风,吹拂过百姓耳边,带来了属于哈吐布其的久违春天。

春暖花开,站在曾经的沙海里,微风拂来沙棘清香。金扎拉嘎时常在这儿畅享未来——“嘎查到处都开着五颜六色的花,花香扑鼻而来,沙海变成花海。”

为了这片“花海”,金扎拉嘎步履不停。2024年,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号角声中,他带领嘎查以封沙育草的现代化模式向沙地宣战,当1369.75亩沙地上跃动出绿意,无人机将耐旱草种播撒进干涸土地,在机器的轰鸣中,那个“一人、一铲、一苗”的单打独斗已然成为过去式。

2025年,哈吐布其嘎查已绿意葱茏,但如何让这片绿洲从“浅绿”迈向“深绿”,成为了金扎拉嘎新的攻坚课题,他带领嘎查在草场边缘筑起4737米长的防风围栏,为植被生长筑起安全屏障;积极推进光伏治沙工程项目,利用“能源矩阵”为治沙提供天然的清洁电力。这场人与风沙的博弈,正从“固沙保土”迈向“重构生态”的新征程。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25年后的今天,金扎拉嘎已经在哈吐布其嘎查种植1万亩紫花苜蓿,让5000亩退化草地重披“绿装”,沙化地消失不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80%。

山青了,树绿了,花开了。“现在嘎查常住人口近千人,户均年收入1.12万元,我们今年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我们的草、树‘种’出了新生活。”望着眼前的千亩绿景,曾经肆虐的黄沙终成了金扎拉嘎能放下的往事。

追青逐绿,层林揽梦。如今56岁的金扎拉嘎仍坚守在治沙一线,精心管护自己亲手创建的“沙漠绿洲”。“付出多少心血都不重要,留给子孙一片绿水青山才是最重要的,我会一直种下去,种的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