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如何让传统养殖业摆脱“小散弱”的困境,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学致富”的跨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白音塔拉农场一分场的养殖户丁立冬用5000只大鹅的规模化养殖实践,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以产业升级转型为抓手,让特色养殖成为撬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新支点。
不同于传统的散户养殖模式,丁立冬的大鹅养殖场处处透着“现代化”的气息,划分明确的育雏区、活动区、水域区井然有序,5000只大鹅在宽敞的场地内或悠然踱步,或欢快嬉水,场面十分壮观。
丁立冬介绍说:“2021年看到别人家养大鹅,我也寻思养,开始养了几百只,一看效益还行,渐渐地就扩大了(规模)。”
养殖大鹅的经济效益可观,然而养好大鹅并非易事。从鹅苗的精挑细选、饲料的科学配比,到疫病的精准防控,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让这5000只大鹅健康长大,丁立冬可没少费心思。
这份辛苦在幼鹅阶段尤其显著,刚破壳的小鹅要时刻喂水喂食,丁立冬便和妻子轮班守在育雏棚,常常深更半夜还得爬起来添料换水。棚里的温度更是重中之重,温度高了容易引发病害,温度低了小鹅就会扎堆挤压致死。夫妻俩像照顾婴儿般盯着温度计,热了就掀开棚布通风,冷了就赶紧添煤升温,一整夜往往要查看十几次,眼里的红血丝成了那段日子最常见的印记。
小鹅破壳半个月之后就可以喂饲料了,一天喂三顿、水要一直给;等到小鹅出生20天,就需要控制饲料了,一天喂两顿;小鹅一个月左右大时,每天晚上喂一顿可以……提起喂鹅的经验,丁立冬滔滔不绝。
2024年,丁立冬一口气购进6000只大鹅,本想大干一场,没想到鹅群却遇到了痛风和感冒病害,丁立冬夫妻二人连夜找来兽医诊断,守在鹅棚里给病鹅喂药、调整饲料,一刻不敢松懈。经过辛苦细致的救治,夫妻二人扛过了这场“硬仗”,4000多只大鹅成功存活,出栏时卖出了40多万元的好价钱。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丁立冬心里更有底了。如今,丁立冬的养殖场不仅是白音塔拉一分场的致富样板,更成为当地养殖业转型的“试验田”。今年丁立冬又引进了5000多只鹅苗,棚里的鹅叫声此起彼伏。有了去年的经验,他对养好这批大鹅更有信心。
未来,白音塔拉农场将以丁立冬的实践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特色养殖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户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让小鹅苗变成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 文:任若男、关永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