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书写民族团结的“兴安印记”

发布时间:2025-07-14 15:10:34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在祖国北疆的兴安大地上,41个民族的儿女血脉交融,将“石榴籽”般的紧密团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

在祖国北疆的兴安大地上,41个民族的儿女血脉交融,将“石榴籽”般的紧密团结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诞生的红色起点到创新实践的当下,兴安盟以坚实的步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着生动篇章。

心相近:文化交融构筑精神家园

每年盛夏,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都会迎来全民参与的盛大狂欢。那达慕大会的赛马场外,汉族小伙儿李一鸣举起手机记录下策马奔腾的矫健身影。“我每年都带家人来,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他的话道出了各族群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心声。那达慕不是单一民族的“独角戏”,而是41个民族共舞的“大合唱”。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广场便热闹起来。多支市民自发组建的文艺队伍在此活跃,欢腾的秧歌、律动的广场舞、奔放的蒙古族安代舞……文化活动交织成欢乐的舞台,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生活,更成为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民族情谊生根发芽的沃土。

除了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红色资源也是兴安盟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宝库。在庄重的五一会址,前来研学的孩子们认真聆听着讲解:“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就在这里宣告成立,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如今,“一馆三址”年均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全盟200余处、1000多个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场景,将团结基因融入生活,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街头巷尾的日常风景。

业相连:产业共荣夯实发展根基

夏日的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焕发着勃勃生机。青瓦白墙的朝鲜族民居掩映在万亩稻田间;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漫步于民族风情步行街;朝鲜族村民制作着特色美食;研学团队在水稻故事馆里体验插秧……这个昔日的“空心村”,如今通过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成功转型为活力四射的文旅目的地。2024年,三合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超220万元,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更加团结。

三合村的活力正是兴安盟全域产业共荣的缩影。依托草原生态与民族文化,兴安盟打造“红色游”“冰雪游”等多元业态。2024年全盟接待游客2919.21万人次,同比增长28.8%。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阿尔山迎新春包饺子、在草原牧户家学做奶豆腐、在乌兰毛都草原骑马,他们在体验中悄然读懂“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深意。旅游业不仅带火了牧家乐、手工艺品店,更让汉族商户、蒙古族牧民、朝鲜族农民在合作中结成利益共同体。

根共育:教育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在兴安盟红城小学校门口,56棵挂有民族名称木牌的石榴树是最生动的教材。“石榴籽小课堂”上,孩子们认真聆听,稚嫩的话语充满感悟:“就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我们56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校长杨金辉介绍,学校将经典诵读、墨韵书法、非遗技艺、瑰宝蒙药等56门特色课程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深度融合,让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生根发芽。

这样的种子培育也在阿尔山市第一小学绽放异彩。这所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将唱京剧、画国画、剪窗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美的浸润中增进文化认同。经典诵读声、悠扬京韵、翰墨书香在校园里交织回响,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的基础上,兴安盟全面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北京市、长春市、宜昌市、桂林市等地区建立青少年双向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亲情中华•边疆行”“一家亲”“手拉手”等特色品牌,促进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交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青少年心中。

事共商:基层善治滋养和谐沃土

“老高来了,事儿就好办了!”这是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新村村民的口头禅。“老高”是金牌调解员高忠义。2024年初,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争执不下。高忠义踏入田埂反复丈量,又在炕头掰着指头细算得失,入情入理的调解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仅一年时间,他化解的纠纷就超过百件。

突泉县创新的“四所一庭”联动体系深入田间地头。水泉镇合发村村民李海杰的宅基地纠纷,经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多部门联合现场调解得到高效解决。司法所工作人员王法强感慨:“矛盾解决快了,邻里心气顺了,民族团结的根基自然就更牢了。”

为了将和谐效应扩展到全盟,铸牢更广泛的共同体基础,兴安盟持续发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治理各环节,以考核机制压实责任。当地建6支“法治乌兰牧骑”、520个嘎查律师联系点,通过“法律七进”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学法用法。推进“一站式”政务服务下沉,将民族团结写入村规民约,以“积分制”培育文明乡风。创新打造“北疆枫桥・善治兴安”品牌,组织4200余名代办员扎根基层开展代办工作。促进党建与多领域的“多网融合”“一网多用”,在165个社区内划分出1280个网格,配备8406名专兼职网格员,进一步增强基层治理的力量,推动各族群众共建治理共同体。

从热气腾腾的那达慕赛场到稻浪翻滚的田间,从书声琅琅的特色课堂到高效化解纠纷的调解现场,兴安盟各族儿女以心交心、以情融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一寸土地、每一刻生活,为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刻下坚实的兴安印记。

(文:李烨琳、律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