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家底”,苜蓿新品种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1 16:53:59丨来源:中国网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我国是畜牧养殖大国,产业发展饲用消费需求巨大。在“大食物观”下,化草为粮是缓解粮食安全压力的重要举措。蒙草科研团队针对北方草原冬季气候寒冷、土地贫瘠等特点,转化繁育高产优质国产苜蓿中苜10号紫花苜蓿,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培育抗逆抗寒的草原5号杂花苜蓿。

近日,蒙草生态位于土默特左旗的种源第五基地万亩苜蓿进入第二茬收割期,多台机械正在现场集中作业。据悉,该基地主要种植的是“中苜10号”紫花苜蓿和“草原3号”杂花苜蓿,具有强再生能力,可实现年收割3-4茬,产量优势明显,其中紫花苜蓿在水肥条件优良的情况下,亩产干草达1200-1500千克,粗蛋白含量20.1%,两品种均具强抗逆性,对干旱、低温胁迫有耐受性。

基地工作人员表示,高质量的“种管养”技术体系对于苜蓿品质有重要影响,例如本次采用的“集中机械化收割”模式,能缩短田间晾晒时间,减少雨淋损失及呼吸消耗,维持叶片比例,避免粗蛋白降解、饲用价值下降。

正在收割作业的蒙草第五种源基地

草种身份证:北方草原的“黄金牧草”

中苜10号紫花苜蓿

草种学名:Medicago sativaL.‘Zhongmu No.10’

科属分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审定情况: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培育的育成品种,2021年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解决问题:北方草原区盐碱地建植可选品种不足、成活率低、寒区产量不稳定且越冬率不佳等问题。

草原5号杂花苜蓿

草种学名:Medicago varia Martin.‘Caoyuan No.5’

科属分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审定情况:由蒙草科研团队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培育的育成品种,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

解决问题:高纬度地区极端气温导致苜蓿越冬率不足,风沙、瘠薄土壤限制苜蓿生长等问题。

品种特性:抗寒抗逆产量高

中苜10号紫花苜蓿

形态特征:根系发达,株型直立,株高110厘米,种子千粒重达1.93克。

产量突出:种子产量高,水肥条件佳亩产干草1500千克,无水肥条件亩产干草600千克

优质饲草:初花期粗蛋白质达20.1%,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喜食,可青饲、青贮、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等。

抗逆性强:-25°C越冬存活率85%;适宜5‰盐分条件,种植后能改善土壤盐分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尤其抗苜蓿蓟马。

适用地区:北方寒冷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寒冷地区均可安全越冬,可用于盐碱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退化草地修复等。

盛花期的中苜10号紫花苜蓿,生物量大,茎叶柔嫩鲜美

草原5号杂花苜蓿

形态特征:花色以紫色、浅粉色与黄色及其渐变色为主。

主要优势:抗寒性和高产性突出,抗逆性较强,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越冬率达98%以上,产量显著高于对照杂花苜蓿品种。

防治杂草:生长第二年即可有效控制杂草

适用地区:适宜在内蒙古中东部寒冷地区种植,适用于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

内蒙古寒冷地区无水肥条件下返青开花的草原5号杂花苜蓿

产业应用:降本增效有技术

全流程机械化“种管养”,覆盖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清选等环节,通过机械实现标准化作业,在有限地力条件下提升草产量与种子产量,建立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苜蓿良种繁育及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整地播种标准化,宽窄行间隔种植通风透光,提升光合效率,节水保墒,提高出苗率,增加苜蓿结荚率与种子产量,整体增产11.47-15.84%。

田间管理智能化,应用水肥耦合技术+滴灌系统,实现精准施肥,建成苜蓿密度合理控制、水肥综合调控、高效授粉等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水肥利用率显著提升,作物抗倒伏能力增强。

收获加工高效化,应用自主研发去石机、风筛清选机、比重清选机等设备,实现一级种子纯度≥98%,质量均达国家一级种子标准。

种植技术规范化、灌溉施肥精准化、混播生产高效化,取得相关专利及标准,形成知识产权体系支撑。

中苜10号紫花苜蓿等牧草原种机械化收割

依托内蒙古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优质苜蓿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蒙草生态种源第五基地种植苜蓿6800亩,品种以中苜10号紫花苜蓿为主,逐步集成精量播种、智能灌溉、科学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成效显著。

目前,蒙草生态在全国共建设草种良繁基地21个,总面积达28万亩,通过“良种+良法+良机”全链条创新,推进全流程机械化作业,降低成本,年产苜蓿草种及饲草近6000吨。

知识产权技术体系为苜蓿推广扩繁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