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兴安盟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一个身影已出现在兴安盟农牧科学院的试验田里。他弯腰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手指轻轻拂过土壤,眼神专注而热切。他就是兴安盟农牧科学院院长徐兴健,一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研人员。
徐兴健正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020年6月,徐兴健接过农科院院长的重任。面对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他调整工作思路,确立了“农业稳增稳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工作目标。五年来,他带领团队走遍兴安盟的每一个乡镇,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科技推动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盐碱地改良试验基地,徐兴健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这里的pH值已经明显下降,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他向身边的农户讲解改良技术要点。他联合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盐碱地稻作改良,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更带动了周边乡村发展,助力了农民增收。农户老王感慨地说道:“徐院长带来的技术,让我们的这些‘废地’变成了‘宝地’。”
徐兴健在田里查看土壤情况
走进兴安盟农牧科学院实验室,徐兴健正和团队成员讨论最新实验数据。墙上贴满了各种图表和分子标记图谱,桌上摆放着不同品种的种子样本。作为学术带头人,徐兴健主持和参与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43篇,授权专利5项,审定水稻品种8个。2024年,他带领团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4个,开发分子标记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3个,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增加经济效益1.6亿元。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才有意思。”徐兴健说。每年他都会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技术。5年来,他带领团队推广的燕麦新品种及复种栽培技术被内蒙古农牧厅列为主推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49.8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5亿元。
徐兴健在实验室查看数据材料
自2022年起,徐兴健已开展技术服务指导257次,座谈20余次,现场测评会11次,技术培训11次,累计培训9032人次。同事们都劝他要注意休息,他却说:“农业科研工作季节性很强,耽误了农时就得再等一年。”
在徐兴健的带领下,农科院目前已创建24个科技创新平台,即:12个试验站、7个创新中心、2个产研院、1个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基地,并采取多项改革举措,实现农科院稳步上升式发展。但他最珍视的,还是农民脸上的笑容。每当看到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他就觉得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值得。“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在每一粒饱满的种子里,每一片丰收的田野上。”徐兴健这样说,也这样做。
夜幕降临,农科院的灯光依然亮着,徐兴健的农业科研还在进行……
(文: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