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承诺:“有困难找我”——看红色先锋如何赋能乡村善治

发布时间:2025-06-23 14:35:00丨来源:岭上兴安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六月,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走进明水河镇,村道旁的墙体彩绘讲述着民族团结的故事;森鹿驿站里,游客体验着柳编非遗手艺;傍晚的休闲凉亭下,老人们拉着马头琴,孩子们在一旁嬉戏追逐……处处洋溢着幸福和谐。

“五心”党建聚民心

“乡亲们,咱们今天聊聊‘绿水青山咋变金山银山’!”在明水河镇西口村红柳广场上,镇宣讲员白雪举着自制的“土特产”展板引得村民围坐聆听。这样的场景,在明水河镇已不新鲜。“过去讲政策,会议室里打瞌睡;现在地头炕头都能学,还能点单。”村民张大爷笑着说。

阿尔山市明水河镇村貌

近年来,明水河镇创新“2+2+N”宣讲模式,两支专职队伍、两支“百姓名嘴”队伍加N个实践站点,让党的创新理论“带着露珠”进农家。今年以来,“五心”党建品牌,即:初心、暖心、同心、匠心、安心,带动开展宣讲60余场,社区干部还自编自演了“三句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进了群众心坎儿里。

小庭院变身“聚宝盆”

“以前院子里就种点菜,不挣钱。现在养鹿、种药材,一年能多挣两三千。”村民孟大伟说。明水河镇将“小庭院经济”玩出新花样: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节气民宿各具特色,户均增收超2000元。

柳编学员编织镂空蘑菇帽

走进西口村非遗柳编工坊,柳编艺人张金花手指翻飞,一条柳枝转眼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咱这老手艺上了全国村晚市集,订单都排到秋天了!”作为自治区非遗项目,西口柳编已开发出20多款产品,带动30多名妇女就业。村里还打造了12间“二十四节气”主题民宿,在这里游客还能体验采蘑菇、做豆腐等农事活动。今年“五一”,森鹿驿站单日接待游客突破500人次。

乡村善治有道有效

近年来,明水河镇搭建居民沟通交流、议事商讨、解决群众“关键小事”新平台,成立“五色”志愿服务小分队,组建业委会2个,业委会小组10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4件,完成率100%。“路灯不仅能照明,还能‘看家’呢!”社区网格员王玉辉掏出手机,轻点“智慧路灯”APP,实时调取街巷监控。去年,安装的50盏智慧路灯集成视频监控、广播宣传功能,垃圾乱倒、邻里纠纷等“关键小事”发现率提升70%。一直以来,明水河镇以“智”融“治”,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让群众满意度达100%。

文明乡风润物无声

今年4月杏花纷飞时,在明水河镇第二届“杏花赏游季”上,村民驾着彩绸装饰的耕牛,重现传统开犁仪式。这样的“节日”活动,镇里每年举办60余场:丰收节打腰鼓、端午节包粽子、母亲节评选“好媳妇”……去年来,1人获评“中国好人”,5户家庭成为“市级文明户”。

明水河镇第二届“杏花赏游季”

文明乡村也让村庄“颜值”飙升。河长、林长常态化巡护,厕改189户,垃圾清理1200余吨。“文明创建不是挂块牌子,而是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甜。”明水河镇党委书记张宝亮的话掷地有声。2024年,全镇人均年收入突破2.1万元,文旅融合带动集体经济增收30%。

24节气主题民宿

在明水河镇,“共产党员户”的红色牌子成为亮眼风景。牌子虽小,分量很重,“有困难找我”是承诺更是担当,让村民遇到难题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依靠,也让党员在日常里时刻牢记身份,主动亮明职责,以点滴行动架起党群“连心桥”,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家家户户。从理论宣讲的“土味”创新到“五色”志愿服务队的暖心行动,文明创建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生动实践。正如西口村墙绘所提:“文明是根,幸福是果”,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明水河人正用双手耕种着更甜美的果实。(文:萨日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