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华林场努力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样板

发布时间:2025-05-27 16:02:31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初夏,在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内蒙古新华林场,一排排挺拔的杨树扎根沙丘,梭梭林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视力所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两年前,这里尚有沙地裸露,如今再次俯瞰新华林场,绿色已成为主色调。

自2023年启动“绿带行动”以来,新华林场累计栽植苗木265万株,林草覆盖率从65%增至88%,建成了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走在全国防沙治沙战线的前列。

走进新华林场深处,一丛丛幼苗在老树的庇护下顽强生长,展现出勃勃生机。眼前的绿意深深与昔日的黄沙漫天形成鲜明对比。

新华林场的蜕变始于60多年前。建场初期,这里灾害性天气频发,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经过几代人努力治理,尤其是“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工程的实施,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缩小到0.5万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生态防护林体系。

“过去治沙靠人海战术,现在靠的是科技、是机械。”林场党支部书记杜文化指着沙丘上浇水的工人们介绍。新华林场与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专家工作站,组建技术团队。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实施《节水技术与灌溉设备研发与升级》项目,布局研究盐碱乔灌草种筛选实验,并通过实施绿带行动和光伏治沙等重点工程,实现新能源开发和生态治理融合发展。

科技手段还体现在林场防火监测中。两年来,林场搭建了涵盖会议系统、标准专业机房、草原监测预警平台的信息指挥系统,5座24小时运转的监控塔现已全部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森林火情监测覆盖率,使森林防火充满“科技范”。

在林场的育苗基地,300万株林木良种排排站立,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夯实种苗保障基础。新华林场职工乌日格哈达介绍,保障性苗圃集中种植、造林密度高,便于集中浇水施肥,苗圃地设计规整,可实施机械作业,方便管理。为保证苗木成活率,新华林场立足林场特点,打造规范化、智能化、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化苗圃产业基地。林场核心作业区实现喷灌浇水全覆盖,林场灌溉用水节约40%。

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新华林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光伏板下种植有机牧草和中草药材等产业,林场不仅提升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此外,林场还开辟了精品旅游线路,将班禅召海子、乌兰图克国家沙漠公园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生态旅游新亮点。

“生态明显改善,为林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其他巨变。紫穗槐、扬柴、梭梭、花棒等乡土适生植物不仅是治理沙地的‘战士’,同时还催生出了育苗保障基地和红色宣讲基地。”杜文化笑着说。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649个单位、1.85万人次到新华林场观摩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京蒙青年守望北疆助力“三北”工程建设系列活动,不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教育活动。通过红色教育、研学交流、观摩体验、植树造林、宣讲引导等方式,把新华林场打造成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的新林场。

从治沙造林林场到创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两年间,新华林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夕阳西下,林场深处的瞭望塔上,护林员用望远镜扫视着无边的绿浪。监测数据显示,林场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500亩扩大到700亩。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每一处土地都在静静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牢牢把握发展新优势,新华林场将结合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沙地、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力度,全面统筹做好“增绿、护绿、用绿、活绿”这篇大文章,通过造林、种草、治沙,持续提升林草综合植被盖度,力争全方位发挥新华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努力将林场建设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样板。(文: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