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为找工作四处奔波,参加招聘会跑断腿,刷招聘网站刷到眼花?在兴安盟,这样的烦恼已成为过去式,16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温暖“上线”,开启就业帮扶的“超暖模式”,让就业服务从“窗口”走进“心口”,让群众感受到“推开家门就能拥抱机会”的暖心服务。
科右前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启动仪式现场
“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给我推送了超市理货员的岗位,离家就500米,真是太方便了。”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居民王斯琴笑着说。全盟16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用大数据织就一张就业网:动态采集居民求职意向,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甚至能根据市场动向“定制”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兴安盟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已累计服务5983人次,从高校毕业生到退役军人,从宝妈到银发族,每个群体都能找到量身定制的就业方案。不仅成为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信息库”,还有力提升了兴安盟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捷度和可及性。
工作人员为求职者介绍企业招聘信息
“过去要跨城跑三趟,现在遛个弯儿就搞定。”乌兰浩特市市民黄晶晶的感慨背后,是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高频业务从“政府窗口”搬到了“小区门口”。人社部门还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配备专业工作人员,让群众办事告别复杂流程与多头跑路,省时省力更省心。
手工羊绒大衣加工技能培训受欢迎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还化身“技能充电站”:阿尔山的树皮画手艺人通过服务站对接电商平台,把深山非遗变成“指尖经济”;零工市场里,待业宝妈们边学编织边接单;创业沙龙主题活动中,90后小伙的奶茶店企划书正被专家逐句打磨……未来,兴安盟计划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200个,优化升级21个,并根据企业和群众就业服务需求,依托商圈、工业园、创业园、零工市场、工会驿站等场所打造针对不同人员、不同服务场景的多样化就业服务站,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学习编织技能
这些“小而美”的服务站点,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它们是岗位信息的“路由器”,是技能提升的“充电桩”,更是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当就业服务从“政府大楼”走向“街头巷尾”,“最难一公里”变成了“最暖一公里”。在这里,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文: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