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铁西街矿泉社区纵横交错的街巷里,总有一抹风风火火的身影,似永不停歇的陀螺,日夜穿梭奔忙。她,就是被居民们亲切唤作“大鹅”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孙金娥。
“我们书记总是为大家伙着想,是个热心肠!”74岁的退伍老兵薛金提起孙金娥,眼中满是信赖,“居民有啥事儿都第一时间找她,她也总是冲在最前面。”这份信任,源于孙金娥将社区视作“大家庭”的坚守。扎根铁西街基层社区12载,她始终坚信:“只有把每家每户的小事当成大事,脚踏实地去做,才能让这个大家庭越来越暖,越来越有盼头。”
社区工作没有波澜壮阔的壮举,大多是鸡毛蒜皮的琐碎。可正是这些细碎日常,见证着居民们对“大鹅书记”的依赖。
居民为孙金娥送上锦旗
“我弟弟的事太感谢‘大鹅书记’了,她比亲人还亲!”不久前,一面写着“情系百姓办实事温暖万家显担当”的锦旗,被居民朱某的哥哥郑重地送到孙金娥手中。这份谢意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两年的守护。
两年前寒冬,低保户朱某因精神疾病发作与邻居起了冲突。孙金娥立即介入,每日登门谈心、送生活用品,用温暖融化他的抗拒。面对朱某急需专业治疗的困境,她协调医院、申请临时救助,多次上门,反复劝说抵触送医的家属。朱某住院后,她每周探视、记录病情,还自掏腰包为他添置衣物。今年4月,朱某突发脑梗,孙金娥15分钟火速赶到,垫付押金办理转院,组织社区同事轮班陪护,并坚持每日送饭、陪同检查。最终为朱某申请到特困补助,助他转危为安。
“在基层社区摸爬滚打这些年,我每天睁眼想的是哪家老人该换药、哪户困难户还没安置好,闭眼脑子里还在盘算着明天的事。”孙金娥坦言,有时遇到“棘手事”,遭受居民误解,也会感到委屈、疲惫。但只要看到病人眼里重燃希望,听到孤寡老人拉着她的手唤一声“闺女来了”,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
针对社区孤寡老人多的情况,孙金娥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打扫、代购药品、陪聊解闷。针对辖区87名残障人士,她积极申请无障碍改造、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等惠民政策。面对老旧小区多、低收入群体集中的现状,她锚定“家门口就业”目标,依托惠民工坊,打造“泉家”手工基地;坚持跑企业、拉订单,引入羊绒大衣缝制、棒球套加工等5个项目;开设AI直播、手工编织等8期培训,已有近30名学员实现稳定就业,今年累计创收2万余元。居民唐丽红感慨:“利用闲暇时间缝制大衣,每月能多赚1000多元,以前真的想都不敢想。”
在孙金娥的精心打造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变身“社区会客厅”:儿童活动室里,孩子们用彩笔勾勒梦想;老年活动室中,老人们倚着按摩椅闲话家常;文艺活动室里,乐器声与舞步交织。“以前不愿出门,现在每天都会来社区‘打卡’!”居民张彩霞的笑容,是对社区蜕变最生动的注解。
从个案帮扶到系统治理,从关爱特殊群体到带动整体发展,孙金娥如东北“大鹅”般,平日里低头默默耕耘,关键时刻昂首守护家园。她是基层劳动者的鲜活缩影,也是社区居民心中温暖的光,她用行动将“有困难找社区”深深烙进每位居民的心底,化作面对难题时最安心的依靠。
(文:王越,海报:翟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