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18万亩+捐1亿元建学校!这家央企如何用“风光”点亮草原未来

发布时间:2025-05-06 16:30:00丨来源: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四月下旬的内蒙古春潮涌动,道路两侧的白杨树舒展着嫩绿枝条。步入乌兰毛都草原,核硕风电场徐徐转动的白色风机群,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驶入库布其沙漠腹地,格桑光伏电站的蓝色光伏矩阵下,成片的黄芩吐露嫩芽,草方格中沙蒿随风轻摆。

4月21日至25日,记者在参加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与中国广核集团联合举办的“走进新国企·中广核青山绿水行”活动中了解到,中广核正以新发展理念为内蒙古这片辽阔沃土构画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业务已覆盖自治区12个盟市,累计为电网输送绿电近800亿千瓦时,有效治沙超18万亩,并且在兴安盟布局建设了“一园一校一地二场”,为地方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其中,“一园”是指建立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一校”是指2020年11月中广核捐资1亿元建成投用的白鹭学校;“一地”是指中广核投资2.1亿元建成的兴安盟风电运维基地;“二场”代表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二期项目装机容量20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184亿元。

绿色发展,有效治沙超18万亩

在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腹地,中广核建成格桑、白鹭、明德、朔方、卓越、锦帆等6座光伏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治沙改土”的立体化新型产业循环方案进行沙漠治理。

电站光伏板以阵列形式覆盖沙丘表面,在阳光下形成蔚蓝色的“能源海洋”。扬柴、沙蒿、沙大旺等抗旱防沙植物在光伏板下茁壮成长,黄芩、红枣树等经济植物向阳而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起到防风固沙防止光伏支架下沉的作用。电站还通过智能站控系统、太阳能+多能互补供热系统、用电用水分项计量监测、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措施,打造成科技治沙、智慧运营、管理规范的绿色电站。

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我们已完成有效治沙面积达3.4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5%,为当地荒漠化环境改善和建设国家‘绿色北疆’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广核新能源格桑光伏电站负责人樊宝泉说。

近年来,内蒙古公司在探索沙漠光伏电站的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得到行业广泛认可,先后获得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部门颁发的“晋陕蒙接壤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颁发的“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技术解决方案”等荣誉。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张义豪表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国资央企不仅要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更要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正是央企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是央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新能源资源富集,风、光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为了天更蓝,草更绿,人民生活更美好,中广核正在兴安盟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加快推进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建设。该项目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总投资约128亿元,目前有效治沙面积已达15万亩,规划到2030年达到47.2万亩。”中广核兴安盟基地公司总经理邢俊喜说。

该项目创新采用“农光牧光”模式,在科右中旗和突泉县的广袤土地上,通过种植苜蓿、羊草等多年生耐盐碱植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循环经济,既起到了固沙治沙的作用,也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内蒙古公司在运装机容量达778万千瓦,累计上网电量等效节约标煤24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59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8万公顷。

创新驱动,荣获25项省部级科技奖项

“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革命老区风电项目是国家下达的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之一,2023年12月10日,该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当时我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共配置701台风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千瓦时,预计全寿命周期对兴安盟地区税赋贡献超过50亿元。”兴安盟基地公司核硕风电场负责人王哲明介绍说。

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项目

该项目是我国首个通过直流800千伏特高压外送消纳的新能源项目,配备我国新能源行业首台1000兆伏安/500千伏三相一体主变压器,有效带动了产业链上游技术创新,在我国新能源领域创下多项行业纪录:首个50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电力系统的陆上风电项目,首个同时接收网调、省调多级调度的风电项目,首个采用分布式调相机的风电项目,首个使用500千伏变电站一键顺控技术的智能化风电项目。2022年11月,该项目荣获全球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银奖,标志着我国新能源项目管理标准与国际顶尖水平接轨。

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革命老区风电项目在建设周期内已取得2项行业科技进步奖、3项实用专利、13项QC成果及12篇学术论文,并获评“2023年度中国风能人·创领先锋”,2024年度“双碳”杰出贡献案例,“绿能星·特等奖”并入选“能源产业品牌成果典型案例”。

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项目

中广核新能源内蒙古公司副总经理孟勇介绍说:“内蒙古公司紧抓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荣获25项省部级科技奖项,以及11项发明专利。”此外,内蒙古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还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电力优质工程”“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等7项国家级荣誉。

据悉,中广核新能源正在聚焦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大科研投入,全面重塑光热领先优势,把握海风创新发展主动权,在前瞻性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成果转化。同时,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伙伴,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北方中心),与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形成中广核“三大中心”格局,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协调共进,累计生产总值超131亿元

中广核在内蒙古积极构建清洁能源高端产业集群,形成了新能源产业帮扶大格局。

“中广核引进了多家制造业企业入驻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已实现主机、叶片、塔架等风机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完善兴安盟地区产业结构,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崛起,促进战略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累计生产总值超131亿元,创造税收6亿元,已解决当地就业1000余人。”孟勇说。

阿尔山绿色低碳项目

作为产业协同的生动实践,中广核在阿尔山市同步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94亿元,分三期建设,通过阿尔山口岸“煤改电”清洁供暖等低碳能源项目,投运新能源路灯、新设智能站牌和充电桩等低碳交通项目,白狼林俗小镇改造等低碳建筑项目,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预计年等效减排二氧化碳超3000吨,将助力阿尔山成为我国北方高寒地区首个低碳能源特色小镇,为边疆城镇转型提供可复制方案。

共享成果,惠及1600多名学生

大气整洁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全的标准运动场,以及琅琅读书声和悠扬乐曲……走进中广核捐资1亿元建设的乌兰浩特市白鹭学校,处处皆令人眼前一亮。

中广核捐资1亿元建设的乌兰浩特市白鹭小学

“白鹭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承载无限希望与梦想的学校,目前在校学生1523名,毕业生已有100多人。”白鹭学校校长迟志鹏说。据介绍,白鹭学校开设小学部30个教学班,中学部7个教学班,并开设3个“白鹭班”,中广核累计为“白鹭班”捐赠资金252万元,用于课程研发,学生激励,采购学习、生活用品等。

近年来,在中广核精心组织下,白鹭学校带领“白鹭班”的孩子们到国家航空研学基地、高科技园、大学校园、博物馆、核电基地等场所,累计开展研学活动23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远大理想。

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

此外,中广核还将兴安盟风电运维基地打造成为科普教育基地,不仅让本地学生触摸科技前沿,也吸引了周边盟市的青少年涌入这座“未来能源实验室”。2022年,该基地建成投用。2023年,该基地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教育基地”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协“青少年科普研学基地”双认证,成为草原深处最活跃的绿色知识传播枢纽。该基地展厅占地1500平方米,通过“理论+实践”的研学设计,让清洁能源发展成果从经济维度延伸至人才培养维度,累计接待量达到3.5万人次。

中广核始终秉承“发展一个项目,带动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进军内蒙古新能源业务以来,将乡村振兴工作推向更多元化的社会责任实践。近五年,中广核通过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捐赠资金等形式,累计投入资金3301万元,以精准投入践行新时代的帮扶使命。

中广核新能源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计文博表示,中广核正在内蒙古积极推进绿电、制氢、制甲醇、光热等新型业务,加快沙戈荒大基地建设,规划到2025年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贡献中广核力量。(来源:中国广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