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男,汉族,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自1988年踏入法律行业直至2025年,他始终坚守在民事法律工作的最前沿,。宛如一颗顽强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公平正义的肥沃土壤,长期服务基层,在群众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37年来,他辗转于法院与检察院,历经法官到检察官的角色转换,期间单位、职责、法律条文以及自身年龄都在不断变化,然而,他弘扬法治精神、捍卫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却始终坚定不移。
坚守审判一线,心系群众利益
在法院工作的漫长岁月里,陆海从辅助法官工作起步,秉持着虚心好学的态度,努力当好法官的得力参谋助手。独立承办案件后,他在工作中极为注重办案的方式方法,行事认真、规范,逐步构建起成熟的民事法律思维体系,实现了从只能处理简单案件到能够妥善应对疑难复杂案件的蜕变,成长为业内的行家里手。
2020年9月,陆海接手了他法官生涯中的最后一起案件。该案情况错综复杂,遗产种类繁多、标的额巨大,家庭关系盘根错节,四位当事人各执一词,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未能成功结案。由于案件难度极高,历经多位法官承办,甚至上级法院多次督办,却依旧悬而未决,彼时已无人敢轻易接手,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因此迟迟得不到全面保障。陆海了解到这一棘手状况后,主动请缨承办此案。在办案过程中,他始终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凭借多年积累的深厚业务功底,抽丝剥茧般厘清案件的基本事实与法律关系。同时,他巧妙引导各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熟练运用质朴的道理和公序良俗进行释法说理,并充分发挥各方律师在案件化解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在依法充分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成功调解了这起棘手案件,赢得了当事人的一致赞誉。有人称赞陆海办案充满和气,有人感慨他办案极具人气,还有人夸赞他办案极为接地气……
在法院工作期间,陆海还敏锐地察觉到传统判决文书的书写方式存在不利于执行的弊端,无法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于是,他大胆创新,首创了裁判文书的新写法,将执行告知内容明确列入裁判文书末尾,这一举措巧妙省略了执行期间的二次告知程序,显著提高了执行效率,为群众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这一创新写法至今仍在法院系统沿用。不仅如此,为了让群众更深入地了解民事审判工作,他积极带头开展法治进社区活动,开创性地在社区内开庭审案,把原本威严庄重、让人望而生畏的审判庭搬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让司法过程变得直观可感,真正做到了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凭借这一系列突出贡献,他荣获“自治区十大法治面孔”称号。
从1988年至2021年,在法院工作的33年间,陆海从一名普通书记员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逐渐成长为乌兰浩特市法院乃至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民事审判领域的标杆人物。他累计办案4000余件,无一错案,更无一例因裁判不公引发当事人投诉上访的情况。在工作期间,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多次荣获上级机关的表彰,还被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好法官”称号。
历经角色转变,初心始终不改
2021年,陆海调入乌兰浩特市人民检察院工作,脱下熟悉的法袍,迈向检察监督一线,实现了从裁判者到监督者的角色转变。尽管岗位和职责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陆海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坚如磐石,维护群众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办理一起民事监督案件时,一审法院的判决在法律层面并无不当之处,但当事人却并不认可。如何帮助当事人解开“法结”与“心结”,成为摆在陆海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深思熟虑,陆海发现双方当事人存在和解的基础,于是他摒弃了就案办案的简单思维,而是另辟蹊径,从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入,耐心细致地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并且自动履行了违约赔款。就这样,一场持续长达7年的纠纷在检察监督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年,陆海带领办案团队深入挖掘刑事检察案件中的民事虚假诉讼线索,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手段,成功查明虚假诉讼事实。在他的推动下,法院启动再审程序,撤销了原民事生效判决并予以改判,同时对参与虚假诉讼的相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惩戒,有力维护了法治的权威以及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从检4年来,陆海办理检察监督案件299件,提出监督意见 298件,所制发的检察建议采纳率高达100%。由他办理并撰写的案例中,1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2件入选自治区检察院典型案例,2件入选兴安盟检察分院典型案例。此外,他自主研发的民事检察数字监督模型荣获自治区优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并在最高检大数据监督模型平台上架推广。这些显著成果为乌兰浩特市地区的法治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也为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树立了典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为一名资深的职业法律人,陆海深知,仅靠法律从业者的单打独斗,难以全面保护群众利益,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其中,让广大干部群众都懂法守法。因此,普法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的“第二职业”。
2000年,陆海以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为契机,第一次登上了普法宣讲台,而这一站便是长达25年的坚守。从最初的普法进学校,逐步拓展到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进广场、进企业、进村屯、进网络,他的普法足迹遍布乌兰浩特市的每一个角落,延伸至更多群众需要的地方。从部队的战士到军官,从懵懂的小学生到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从城市的市民到乡村的农牧民,从普通员工到企业管理者,他的普法对象几乎涉及各个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听课方式也从传统的现场开课转变为线上直播,宣传阵地从线下全面拓展到线上。在普法内容方面,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巧妙“翻译”成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动语言,深受各单位和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25年来,他累计开展普法活动超过300场。
凭借在普法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19年12月,陆海被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教育培训指导中心投票推荐为农牧民教育培训名师;2021年5月,被中共兴安盟委依法治盟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聘请为“兴安盟民法典宣讲团”讲师;2024年10月,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个人通报表扬。
择一业,谋一事,终一生。陆海将法律职业视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群众利益的崇高事业,这也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如今,尽管陆海已经 57岁,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法律人的使命与担当。(文:赵殿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