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职业学院以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4-18 21:42:56丨来源:通达融媒丨作者:丨责任编辑:

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承担着精准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的重任。通辽职业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围绕“更多地培养通辽人,培养的人更多留在通辽,培养更多服务通辽主导产业的人”三个通辽的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努力实现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主动拓宽合作路径

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成立多主体联动的产教联合体。同时,充分发挥学院主动性,深入一线开展实地调研,真正做到立足地方、服务产业。

学院深知,只有政、行、企、校的多方协力,才能实现高效的相互赋能。2023年,依托科尔沁区工业园区、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鲁生物医药开发区及重点企业,学院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并获批自治区首批立项。紧扣通辽市产业链,学院成立现代农牧业和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医疗康养和中蒙药产业、教育和文化产业产教融合四个产教融合推进组,立体化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提质升级。

通辽市域产教联合体暨内蒙古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通辽职业学院召开

为了更加深入摸清产业需求,学院持续性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学院主要领导带队深入9个旗县市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技术岗位人才紧缺需求,开展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实地调研,目前已走访市域相关企业300余家。为更好对接企业需求,学院主动搭建技能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立“清单式”管理对接和常态化联络机制。

博士服务团前往各旗县市区进行调研活动

现在,学院已与龙马重工、大连春和、梅花生物等共建产业学院10所,与开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筹建首批生物医药产业班,校地企协同打造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示范基地。同时,学院积极推动华旭药业等4家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建设,与中科风电、海尔、联晟新材料等16家企业共建26个订单班、9个工匠班,充分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定向为企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化舟山队共建工匠班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主动优化专业布局

学院动态对接地方产业链和产业发展新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设和调整一批适应新技术、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加速人才专业布局的供给侧改革,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专业布局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学院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原则,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进行深度对接。一方面着力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另一方面,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围绕自治区和通辽市主导产业,先后新增畜牧兽医、风力发电、工业互联网、无人机应用技术、化工制药等专业,专业动态调整到35个,涵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3个专业,着力提升服务一产、二产的畜牧、机电、信息等专业办学能力。

农牧系学生到家庭牧场实习学习

尤其是2024年,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学院开设新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低空经济在学院乘势“起飞”。同年,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实训基地在通辽职业学院“应运而生”。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无人机制造企业国土资源、农业系统、救援系统等单位从事无人机组装与调试、飞行操控、维护维修等工作,也可自主创业,此举不但给予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同时提高了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

2024年新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

以技能提升为靶心,主动革新培养模式

学院锚定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要求,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实力为靶心,重点围绕“五金”建设,依托产教融合,深度实施“三个对接”,主动开展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加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围绕提升学生技术技能这一核心任务,在教学内容上主动对标职业标准,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切实深化“三教”改革,构建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学院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实现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高度对接,推行“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专业群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累计投入2.2亿元改善提升实训环境,打造市域50公里企业见习实习“基地圈”。目前,政校企研共建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160余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60余个,充分依托实践基地夯实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

药品食品系重点实验室师生制作产品现场

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对接。学院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搭建人才“校企互聘兼职”的师资阵地。学院先后聘请100名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建了兼职教师师资库,积极开展企业导师、劳模工匠进校园,传递行业精神。同时,加大教师引进力度,近五年先后引进招录高层次人才159人,博士10人,培育和认定“双师型”教师341人,累计创立教学团队1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成功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以平台建设为纽带,主动促进资源共享

对职业院校而言,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不光是针对学生群体,也包括既已从业者。校企双方在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互融互通,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式。

学院通过强化挖潜拓岗,不断加强与就业服务中心、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联系,累计向各旗县工业园区开展送岗服务3900人次。先后组织召开通辽地区旗县工业园区用工专场招聘、退役军人专场招聘、蒙东地区女大学生专场招聘、工会进校园人才双选会等活动累计110场。

通辽职业学院——奈曼旗人民政府“春风送暖”校园专场招聘会在通辽职业学院体育馆举办

2024年,学院与104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自办联办社会服务333期,总接待社会服务人数6.7万人,其中面向毕业年度大学生、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牧区群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3.1万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22批次4737人,获证率90%以上。

通辽市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班开展育婴员实操考试

同时,学院积极承接全国现场救护技能大赛、牛业发展大会、中蒙医药传承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等各类大赛会议,举办全市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其中,肉牛带头人培训项目被评为全国首批优质培训项目。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双方打破资源壁垒,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辽职业学院将继续以产教融合为纽带,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夯实“新双高”建设,凝心聚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作者:通辽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东华)